《个信法》风暴来临前“预热”:人脸识别遭“滥用” 315晚会打响第一枪

中国经济网

2021-03-17 13:41

  来源:科创板日报 作者:戚夜云

  人脸信息作为生物特征,与指纹一样具有唯一性。央视315晚会上,点名摄像头下“人脸识别”的“滥用”。报道显示,记者调查20多家装有人脸识别系统的商户,无一例外人脸识别信息均被偷偷获取。

  人脸信息作为生物特征,与指纹一样具有唯一性。在互联网保存生物特征数据后,一旦被不法分子攻破,生物特征带来的风险十分严重。行业内律师向《科创板日报》记者坦言:“315晚会已经打响了整治违规收集使用人脸信息的第一枪。枪响之后,能否心存尊重、合法合规地利用个人信息权益,将是业内企业度过生死劫的关键。”

  滥用人脸识别

  在大众感知不强的情况下,人脸识别已经无孔不入。

  以某头部企业的人脸识别已公开的案例,人脸识别在各行各业均有成熟的应用。常见的如景区、商场、住宅小区的“刷脸”门禁,企业的人脸考勤,工厂、学校的视频监控、商户的智能会员管理。

  此外,运营商的营业厅、扔垃圾、地铁公交、图书馆、酒店、驾校、便利店、餐馆、健身房等等,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均有该头部企业人脸识别案例的落地。

  而这仅仅是一家AI企业的商业应用。实际上,随着人脸识别企业的遍地开花,行业应用案例边界无线放大。上海、东莞等地引进人脸识别厕纸机,用户需刷脸取厕纸。售楼处引入人脸识别摄像头后,有用户担心无法享受返佣,被迫戴头盔看房。

  “大数据采集应有严格的边界!”独立电信分析师付亮高呼,人脸识别领域存在滥用。他认为人脸识别应该遵循三大原因:1、非必需不采集,采集需明示,且“用后即焚”。2、非必要不存储,存储需经审计,(1)存储有充足理由,(2)存储信息有足够的安全保障。3、使用前已获得许可,包括行业许可和被采集信息的用户许可。

  相关企业涉嫌违法

  报道中涉及的企业包括:苏州万店掌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悠络客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州雅量智能技术有限公司、深圳瑞为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等企业。

  万店掌联合创始人朱友闻回应称,公司正在起草公告,将向大众告知公司业务范围及整改措施。万店掌创始人周圣强回应,公司只是帮客户做分析以改善经营,相关数据不会泄露和保留。万店掌的客户多方发表声明,部分表示已拆除相关摄像头,部分称未采用相关安装人脸识别系统的相关产品。

  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 29 条规定,经营者收集、使用原告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明示收集、使用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并经原告同意。而且,被告收集、使用原告个人信息,应该公开其收集、使用规则,不得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和双方的约定收集、使用信息。

  北京某律师事务所合伙人逸凤(应采访者要求化名)明确向《科创板日报》记者表示:“今年315晚会曝光的那些未获得个人明示同意就直接收集人脸信息的企业,已经违反了法律法规的合规要求。”

  “对于企业而言,民事责任虽然在经济上造成的损失可能微不足道,但是企业败诉之后很可能会遭受巨大的品牌和声誉损失,导致企业间接损失经济利益。”逸凤谈到,例如“微信读书案”“杭州动物园案”等案件,一经曝光,侵害用户权益的企业都受到了公众的广泛批评谴责,品牌和声誉严重受损。在一些情况下,民事判决甚至可能会引发相关部门介入,导致违法违规企业受到行政处罚乃至刑事处罚。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多家人工智能企业正在密集谋求上市。逸凤对此提醒到:“对于利用人脸识别技术的企业,尤其是有上市计划的企业而言,一旦遭受了行政处罚,可能会给未来的上市造成巨大障碍。因此相关企业和投资人必须给予足够重视。”

  风暴即将来临

  “对于人脸识别技术的担忧主要在于对技术滥用的担忧,这就需要从法律上强化个人信息保护。”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范世乾说道,目前民法典1304条明确规定了个人信息保护的条款,但内容过于简单,可以期待的是,制定中的《个人信息保护法》的落地。

  2020年10月2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征求意见稿。

  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新闻发布会发言人郭卫民日前表示,中央网信办、工信部、公安部、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开展了相关工作,包括制定相关国家标准规范,指导督促企业平台落实个人信息保护义务,开展了APP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的专项治理。对公共安全视频监控、人脸识别等手段的使用加强管理。

  他同时透露,“目前,《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已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这一法律的颁布和实施,对保护个人信息安全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针对人脸识别信息滥用的问题,天津走在全国前列。去年12月通过了《天津市社会信用条例》。

  《条例》规定,市场信用信息提供单位采集自然人信息的,应当经本人同意并约定用途,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市场信用信息提供单位不得采集自然人的宗教信仰、血型、疾病和病史、生物识别信息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禁止采集的其他个人信息。

  这也是全国首个公开禁止采集人脸识别信息的法规。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长张笑容认为,天津的做法值得全国范围大力推广。

( 作者:戚夜云   编辑:张倩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