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一科技巨额存货“泰山压顶” 职工薪酬变化令人迷惑

中国经济网

2021-05-23 09:58

  来源:证券市场红周刊 作者:王宗耀

  巨一科技不仅是其账面上长期存在高额的存货,严重影响了公司流动性,且大量销售款处于应收状态,短期内无法变成“真金白银”也是一个很大问题,一旦出现坏账,则公司的业绩将会明显受拖累。

  作为北京奔驰、一汽大众、宁德时代以及处于风口浪尖上的车企特斯拉供应商,在IPO前夕获得“美的”等资本支持的巨一科技按理说有不错的发展前景,可从其招股书和首轮问询函答复内容所反映的情况看,公司在经营中却似乎存在着不小的危机。

  在《巨一科技估值暴增背后现“美的”身影,独董身兼6公司恐难有效履职》文章中,《红周刊》记者曾指出:巨一科技业绩不稳定,近年来出现大幅下滑的现象,而公司“造血”能力也不佳,时有“失血”状态出现。而实际上,在其资金链紧张的背后是其运营“生态”出现了问题:账面上长期存在高额的存货,严重影响公司流动性;大量销售款处于应收状态,短期内无法变成“真金白银”也有坏账计提风险等。

  巨额存货挤占流动资金

  从巨一科技招股书及首轮问询回复内容来看,2017年至2020年,公司账户上的存货账面余额分别高达7.3亿元、10.39亿元、11.98亿元和13.68亿元,其中2018年、2019年和2020年的存货增幅分别达到42.43%、15.30%和14.06%。对此情况,巨一科技在招股书中表示,公司存货规模较大,主要由于智能装备项目周期较长,导致在产品验收前,其存货的账面价值金额较高。随着公司生产规模的扩大,存货规模会进一步增加。如此表述说明,公司账户上所存在的巨额存货将是常态,且规模可能在以后还会持续增加。

  问题在于,对于一家年销售规模仅有十多亿元的企业来说,每年十多亿元的存货规模是个严峻问题,不但令公司存在巨大的存货跌价风险,而且还会大量占用资金,严重影响企业的流动性,拖累企业运营周转,为解决这一问题,企业只有不断地从外部获得资金充实流动性,但《红周刊》记者在上期文章已经提到,巨一科技有大量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已被抵押,其自身的融资能力已经不足。

  同样影响到公司资金周转的还有“回款”的问题,产业链上的弱势地位让公司有大量资金被客户占用,大量应收款项等待收回。

  招股书披露,报告期内(2017年~2020年6月)反映巨一科技经营回款情况的“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科目的金额分别为8.55亿元、12.18亿元、11.33亿元和7.5亿元,从数据变化来看,其2019年现金回款状况开始变差,在公司当年营业收入大幅增长22.03%的情况下,“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却同比下滑了6.97%,如此情况说明有大量的销售未能及时回款而形成新增经营性债权。

  在经营性债权科目,如果单看公司的应收账款,金额尚不算大,报告期内分别为1.97亿元、2.67亿元、2.33亿元和2.16亿元,其中2019年的应收账款还是减少的,在当年回款不佳的状况下,如此情况意味着公司有大量经营性债权并不是以应收账款的形式存在的,而是形成了应收票据、应收款项融资、合同资产等债权,若将这几项都算上,则相关债权金额报告期内分别达到5.64亿元、6.3亿元、7.48亿元和5.12亿元,不仅应收部分规模不小,且增速也不低。而大量应收款项的存在,一方面需要计提大量的坏账准备,影响公司的业绩,另一方面也必然对公司的流动性产生不小的影响。虽然公司通过应收款项融资尚能实现部分债权变现,但不可否认的是,这同样也会增加相应资金成本的。

  大量产能闲置,募资扩产恐形成资源浪费

  在此次IPO募资中,巨一科技拟募集资金逾20亿元,其中有5亿元是用于补充运营资金的,然而因公司有大量资金沉淀在存货和经营性债权中,导致其流动性不足,资金紧缺,再加上自身的融资能力不足,即使此次IPO募集的资金在短期内能解决运营资金暂时不足问题,但随着公司经营规模的扩大,其存货、经营性债权挤占流动性的问题依然会愈演愈烈,届时一旦出现大量坏账和跌价损失,则对公司的业绩必然会带来明显负面冲击。

  从公司此次IPO的几个募投项目来看,其中有很大一部分资金是用于扩大产能的,比如其新能源汽车新一代电驱动系统产业化项目,就拟使用募集资金6.74亿元,通过新建生产厂房、仓库等生产配套设施,构建新能源汽车电驱动系统产品生产及组装、测试生产线以及智能仓储、物流系统。然而问题在于,即使该募资项目顺利完工投产,新增的产能未来如何消化仍然是个很大的问题。

  从招股书披露的数据来看,其新能源汽车电驱动系统产品在报告期内一直在扩产,但产能利用率却一直很低。2017年时,其相关产品的产能为8万台/套,其后在2018年和2019年又分别增加了2万台/套,产能达到12万台/套,然而在整个报告期内,其产量最高的2018年,产能利用率最高也仅为71.78%,其后产量出现了下滑,产能利用尚不足6成;2020年上半年,产能利用率更是下滑到不足1成,这意味着巨一科技有大量产能处于闲置的状态,如此情况之下,公司仍旧打算投资数亿元扩大产能的做法,是否合理就很值得商榷了。

  对此,巨一科技表示:“公司同一平台的不同产品在机械结构、电气特性、控制策略、功率输出等领域都存在一定差异,不同整车企业之间购买的产品无法直接替换使用。因此,公司需要对产能保留一定的余量,以应对集中提货高峰期间的排产压力及保持获取新客户、新项目时的竞争力。”然而,如果说巨一科技已经获取大量订单,预计足以消化公司现有产能,那么其目前预留产能的解释尚且可以理解,可问题在于,在整个报告期内,巨一科技的产能利用率一直上不去,且从2018年已经开始逐年下滑了,产能的大量闲置已经造成资源的浪费,可其却解释为预留产能,还要继续大幅扩张,这明显有“狡辩”之嫌。

  此外,巨一科技认为,财政补贴加速退坡及最终退出的预期,暂时中断了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高速增长的势头。2019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速为-4%,出现下滑,行业进入阶段性调整。叠加2020年初的新冠疫情的影响,其产能利用率暂时不达预期。然而,财政补贴退坡后,在后续很长一段时间都会产生影响,而我国在疫情控制方面虽然做的比较好,但全球新冠疫情的不利影响却仍然不容小觑,此外这两年陆续有同行业公司在投产挤占市场份额,如此情况下,在后续其产能利用情况能否超过此前水平尚不可知下,选择进一步扩产的做法实在是令人担忧的。

  况且,巨一科技也曾表示,公司订单的获取往往需要经过客户验厂、初期产品开发、生产件批准、量产批准等流程,周期较长。这意味着,其新客户开发不但难度很大,而且周期也相当长,在此情况下,与其急着募资扩产,还不如想办法把现在的产能充分利用起来或更有利于公司发展。

  至于其拟投资2.6亿元的汽车智能装备产业化升级建设项目,本身的必要性也是令人生疑的。从该公司的收入构成来看,智能装备整体解决方案占到了其营业收入的6成以上,2020年上半年则超过9成。其该项业务的主要下游客户为汽车整车生产企业、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和动力电池生产企业。然而,此类企业大幅扩产,加大产能建设的高峰期为2017年和2018年,其中2017年,北汽银翔汽车有限公司、国机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广州汽车集团乘用车有限公司、奇瑞新能源汽车技术有限公司、广州小鹏汽车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纷纷投资扩产上马项目;2018年,则有特斯拉、中国长安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也上马了多个扩产项目。到了2019年和2020年时,这种扩产的热度已经有大幅减弱迹象。如此情况下,意味着巨一科技智能装备整体解决方案业务未来想要实现增长的压力是大增的。

  从行业竞争角度来看,巨一科技还面临着诸多强大的竞争对手,在其两项主要业务中,从事智能装备整体解决方案的外资企业有早在1997年就正式进军中国市场包括柯马(上海)工程有限公司,有全球技术领导企业上海 ABB工程有限公司,还有世界自动化生产领域和装配线解决方案的领先供应商库卡;而国内竞争对手中,有从事汽车动力总成智能装测生产线的上市公司机器人、豪森股份、天永智能,有从事白车身智能连接生产线的大连奥托、哈工智能(天津福臻)、三丰智能(鑫燕隆),有从事动力电池智能装测生产线的先导智能、赢合科技等企业。上述企业中,诸多公司相关业务的收入规模远超巨一科技。而在新能源汽车电驱动系统领域内,竞争企业有总部位于美国博格华纳,有博世与上汽成立的合资公司联合电子,有大洋电机2015年收购上海电驱动、正海磁材2015年收购上海大郡,还有英搏尔、汇川技术、精进电动等诸多企业。

  从资料来看,巨一科技显然并不缺乏竞争对手,即意味着相关产品的市场竞争是相当激烈的,在这种状况之下,其本身的现有产能尚且存在大量闲置而不能充分利用,此次却仍然准备投入大量资金大幅扩产,一旦其未来产能无法消化,资源浪费自不必说,大量须计提的资产折旧恐怕也能将其业绩拖入亏损的泥潭。

  一边是营收大增,另一边是职工降薪出现下降

  根据招股说明书数据,报告期各期末,巨一科技的员工人数分别为1306人、1688人、1705人和1664人,其2018年职工人数大幅提升,但是到了2020年上半年职工人数则减少了不少。对此,巨一科技在首轮问询函答复中表示,“2020年上半年公司业务受新冠疫情影响,员工因个人原因离职,公司未及时招聘到相关岗位人员。”此外,其还提供了详细的员工结构变动数据,根据数据来看,2020年末,公司的员工人数又出现了回升,期末人数达到了1829人。

  此外,巨一科技在对期间费用进行说明时,详细介绍了其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研发费用的详细构成情况,其中就包括销售人员、管理人员和研发人员的合计薪酬金额;而在介绍主营业务成本时,则介绍了其中的直接人工的详细情况,该数据便是生产人员的薪酬。结合其披露的报告期期末员工人数及薪酬数据,不难核算出其各类员工的人均薪酬金额。然而令人疑惑的是,2017年时,其销售人员的人均薪酬金额高达20.47万元,然而2018年则出现了大幅下降,仅剩下18.04万元,下降幅度为11.85%。2019年虽然略有增长,但是到了2020年则进一步下降到16.75万元,仍旧下降了11.42%,波动情况非常大。

  管理人员收入情况与销售人员收入波动趋势相似,只是相比销售人员,管理人员2017年到2018年的人均薪酬下降幅度更大,从28.74万元下降到了21.39万元,下降幅度达25.57%。相对来说,生产人员的薪酬在2019年波动是最大的,从2018年的5.69万元增加到了8.84万元,当年的增幅高达55.39%,可随后的2020年又减少到了6.96万元,出现21.35%的降幅。

  整个报告期内,始终保持增长的只有研发人员薪酬,2017年和2018年分别增长了14.72%和13.92%,只是到了2020年,增长情况有所放缓,仅增长了3.79%。

  值得一提的是,不论是2018年,还是2019年,其营业收入是皆有增长的,而增长幅度分别达到15.41%和22.03%,如此情况之下,其销售人员和管理人员薪酬却出现了大幅下降,显然是让人疑惑的。

  有意思的是,巨一科技在首轮问询答复中,也对其销售人员、管理人员和研发人员的人均薪酬进行了核算,而核算结果却与上述核算数据大相径庭,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该公司核算中采用了平均员工人数。然而令人不解的是,其核算所采用的平均人数与其披露的期末员工人数却相差甚远,以销售人员来说,其核算采用的平均销售人员数量方别为65人、63人、84人和92人,而在正如前文表中数据,其期末的销售人员人均数量却分别为68人、80人、100人和121人。

  显然,如果从期末人数来看,随着企业销售规模的增长,销售人员数量持续增加显得合情合理。然而如果从平均数量看,随着销售规模的扩大,其2018年销售人员的人数竟然比2017年还少,这就显得很奇怪了,毕竟从薪酬角度看,既然按照平均人数核算,2018年其销售人员薪酬在增加,那么其员工又为何要大幅离职,导致当年平均人数下降呢?

  此外,其管理人员2019年和2020年的期末人数均比平均人数少,而销售人员、研发人员的数量则在整个报告期内,期末人数均远超平均人数,这意味着随着销售规模的扩大,其他人员越来越多,惟独管理人员却越来越少,难道其经营扩大反而不需要管理人员了?

  从其期末研发人员和平均研发人员数量对比来看,除了2019年,其他年份前后均相差数十人之多,这意味着其研发人员并不稳定,存在很大的流动性,作为一家标榜自己很注重研发,且研发人员薪酬一直在增长的公司,研发人员流动性如此之高又该如何解释呢?

  在招股书中,不论是介绍研发人员占员工总数的比例时,还是介绍员工社保缴纳情况时,公司均采用了期末员工人数的占比数据,惟独到了首轮问询答复函中,就突然改变了统计口径,采用了从来没在招股书中提及过的年度“平均人数”,而其所谓“平均人数”并没有相关会计师事务所的核实说明,因此,相关数据的真实性就很令人生疑,而依据该数据核算出的人均年薪到底有多大可信度,恐怕也是要打个大大的问号。

( 作者:王宗耀   编辑:张倩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