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深的海底,今天我来为你把脉

科技日报

2018-05-14 12:30

  徜徉西南印度洋

  本报记者 陈 磊

  “多波束打点。”对讲机传来作业组组长的命令。

  “值班室收到。”记者回答,随即来到仪器前,记录屏幕上的水深、波束数、发射号等一系列数值以及当下时间。

  每当收到这样的前方指示,就意味着中国大洋49航次第四航段作业任务有了重要节点,如设备入水、见底、抓样、离底或出水回收等。

  记录关键节点数值,每隔一小时安全巡查各个实验室,记录仪器的工作数据,完成4份班报……这就是“向阳红10”随船记者值班的日常。

  当地时间5月10日,“向阳红10”船到达西南印度洋作业区,开启24小时昼夜工作模式。全船调查队员分4个作业组,每6个小时轮流值班。

  上了船,整个科考队就是一个大家庭。科技日报记者还多了一个身份,就是科考队员,也被纳入值班行列。由于作业大多是在后甲板从事布放打捞设备、拉止荡绳、维修仪器等体力劳动,常与风浪、油污为伴,作为第二组唯一的女性,记者受到“照顾”,主要工作是每天下午两点至八点打点记数填班报。

  经过一两天的熟悉,面对一串串枯燥专业的数字,记者头不晕了,记录也驾轻就熟了。日常值班主要记录三台声学设备:多波束、浅剖仪、多普勒流速剖面仪(ADCP)。它们都是用声学反射原理探测海底,采集的也是最基础的数据。

  多波束,全称“多波束海底地形地貌测量系统”。它以航线为中心,呈扇形发射数百个声学波束,根据声波返回的时间和角度,从而计算测量水深,通俗地说就是“扫地形”。它就像安装在船底的水下照相机,所到之处,能精确绘制海底地形地貌图。

  大洋49航次第四航段地球物理组负责人丘磊介绍,“向阳红10”船采用的是德国新一代深水多波束测深系统,能够实时采集测深信息、后向散射数据等。

  如果多波束是“横扫”的话,那浅剖仪就是将海底“竖切”开来看个明白。“浅地层剖面仪通过垂直发射和接收声波,测量不同地层的反射回波,从纵向剖面反映浅地层结构。我们的浅剖仪对水下地层的垂直分辨率可以达到0.1米。”丘磊说。

  扫了地形、地层结构后,还要测海水流速,这就需要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第四航段热液异常探测组负责人王渊告诉科技日报记者,该仪器由安装在船底的声学换能器基阵向海水发射一定频率的声学信号,信号经过海洋随流运动的悬浮颗粒物反射回海底换能器,通过监测两次信号的频率变化,就能由多普勒原理计算得到海洋不同水层的海水流速。

  此外,值班人员还要记录重力仪的数值。看似单调繁琐的工作,值班人员每天都要认真完成。在“向阳红10”起航第二天,全船科考人员就进行了半天的业务培训,值班也有规范要求,如敞口水杯不得带入实验室,闭口水杯放于固定装置中,否则船体摇荡,水杯倾倒,破坏仪器;巡视不能走马观花等。

  “值班记录虽是日常工作,但班报的可靠性很重要,它是科考数据真实性的基础。” 中国大洋49航次第四航段首席科学家倪建宇一直强调。

  (科技日报“向阳红10”船5月13日电)

( 编辑:罗伯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