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你买的基金总亏钱?避免基金投资的三大误区

中国经济网

2018-02-07 11:59

  家住北京地铁十号线泥洼站附近的市民王立东是一位拥有3年证券投资基金经验的投资者,但是让他难受的是每次申购基金并持有一段时间之后,都没有赚到什么钱,有时候还出现亏损。老王的例子在很多初涉资产管理行业的投资者中很普遍。

  公开募集的证券投资基金目前已是大众熟悉的主流投资工具,近5年以来,我国公募基金和私募基金行业均快速发展,管理规模分别突破10万亿元大关。基金规模如此之大,公众参与非常广泛,并不代表我国基金投资者在投资专业水平上有了很大飞跃,相反,我国大部分基金投资者在基金投资中处于弱势,像老王一样投资3年,稀里糊涂亏钱者不乏其人。如何避免走入买基金常亏钱的怪圈?带着问题记者采访了多名专家。

  误区一:不懂得何时“放手”

  咱们接着王立民的案例说。老王之所以亏钱,一大因素是不知道基金投资何时该放手。所谓“放手”,分两个层面考虑,一方面是投资者对于亏损的基金不肯放手卖掉,无论亏了多少钱,“亏了嘛,就索性死猪不怕开水烫,一直拿着呗,要等它总有一天会涨上来的。”可实际情况却是亏损的基金一直亏损,赚钱的基金更加赚钱。那些赚了钱的基金,反而被提前优先卖掉,因为赚到了钱,投资者一般会选择赶紧落袋为安。

  亏损的基金卖不卖,赚钱的基金留不留,说到底还是一个“放手”的问题。对于选择困难的投资者,不妨在查看基金业绩时,重点关注基金经理的长期投资业绩、最大回撤、市场风格变化、仓位变化等指标,综合考虑亏损基金是否具备“拯救”并继续持有的必要。一旦决定继续持有,可以采取定投摊薄成本、单次申购等方法,增加持有基金份额,稀释亏损额度。

  在私募基金领域,投资者亏损“不放手”的另一大难题是过于迷信清盘线。好买财富研究总监曾令华表示,清盘线设置的初衷是敦促基金经理及时止损。但投资者却容易误认为,基金本身由于设立了清盘线而变得更安全。过分迷信清盘线的投资者可能会选择超出自己风险承受能力的基金产品。例如,一般私募的清盘线设置在0.8 元。部分投资者认为,投资股票型私募基金即可享受股票市场的收益,而最大的风险在亏损20%。事实上,由于流动性等原因,组合未必能将损失控制在20%以下。对于基金经理来说,清盘线的存在容易促使其“追涨杀跌”。

  另一方面,“不放手”的另一个表现是过于迷恋热门基金、热门组合和热门策略。有些投资者对资源类基金、国企改革、一带一路主题基金非常痴迷,殊不知,这些主题基金往往是一时的热点产品,比较适合波段操作,热点轮到了,基金就表现好一点,一旦热点出现切换,基金业绩即大幅下跌。

  “尽管主题基金的波段操作可能获得收益,但对基金投资者有较高要求,一般投资者只知道一直持有,不会根据市场轮动来做波段操作,即便短期盈利了,也会在下次热点切换时损失掉。”金牛理财网分析师宫曼琳说。

  过度迷恋热门基金组合的表现也很多,有些投资者可能是受到股神巴菲特影响,认为指数基金能战胜主动型基金,指数基金的组合一定最优。但实际上,在A股市场指数基金的表现常常没有主动型基金的表现好,自上而下精选个股的主动管理类产品仍具有一定竞争力。

  此外,“不放手”的表现还体现在固执地坚持定投策略,认为只要坚持定投就能有收益,只要买了基金就可以完全放手不管。而实际上,即便是定投,也要有策略和“牛熊”波段定投的概念,不是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都适合定期定额投资策略,有时候也需要及时止盈或者变化定投额度的“聪明”定投策略。

  误区二:紧跟市场风格快速申赎

  股市、债市、商品市场等基础市场是基金投资的风向标,因此很多投资者一般采取紧跟市场风格快速申赎的方式,意图规避风险、增加收益,事实证明这样“跟得太紧”反而容易亏钱。

  紧跟市场风格有两大错误的操作手法。择尔裕首席培训师、基金研究专家刘佳认为,第一个误区就是认为大盘如果是熊市,那么买基金都亏钱。“A股市场经历多轮牛熊周期。数据显示,在熊市中,有三种基金能够比较好地回避股市下行风险,即蓝筹风格基金、消费主题基金、量化基金。采用定投或者单笔申购的方式,在下降市、震荡市中投资者这些基金,也有可能淘到金子。”刘佳说。

  紧跟市场风格的第二个误区就是认为大盘如果不涨,买基金就不赚钱。刘佳表示,“从指数来看,2015年8月沪指处于3400点区间,如今点位没有太大变化。虽然两个时期指数的点位差不多,但好基金已经不断创出新高了。这说明选对基金经理非常重要,而选择基金经理的思路,就是大盘下跌时少亏钱,大盘反弹时多赚钱。”

  总结起来,紧跟市场风格快速申赎的根源还是把证券投资基金当做股票来炒作。基金与股票最大的不同之处,一是基金不存在买涨不买跌的问题。许多投资者往往只敢在股市上涨时购买基金,遇到市场下跌就会犹豫不决。但其实历史已经多次证明,市场下跌才是最好的购买基金的时机,在市场处于低位的时候买入,亏损的风险反而更小,长期来看获得的收益也会更多。

  同样道理,基金不可以像股票一样短炒、炒差,基金投资者不应过分迷恋短期业绩排名、基金管理人的职务高低等信息。投资基金虽然可进行一些适当的波段操作,但不适合频繁做波段。因为基金在申购以及赎回的时候会有一笔不菲的手续费,会造成收益的损失。普通投资者的“择时能力”一般都比较弱,不适合利用基金来频繁的操作。

  综上,证券投资基金是适合长期持有的品种,但并不意味着买了之后就不管不问。目前市面上的基金很多,业绩良莠不齐在所难免,即使是近期业绩不错的基金也可能因为种种因素导致业绩下滑。所以,投资者应该定期检查自己所持有的基金业绩表现。

  误区三:盲目迷信绝对收益

  在公募基金的业绩评价体系中,相对收益排名至关重要。通俗地说,即便大盘跳水杀跌,所有基金亏了钱,但某只基金回撤较小,也可以在收益排名中名列前茅,获评大奖。而私募基金则追求绝对收益,说白了,就是考察基金管理人能否为投资者赚到真金白银。这两大类基金对于收益的理解和业绩评价有本质区别,投资者在选择过程中不要盲目相信所谓基金排名、评级等信息。

  曾令华表示,私募基金以绝对收益为标榜,但真正能做到绝对收益的非常少。据好买财富统计,2013 年成立的私募基金管理人共有1125 家,其中每年实现正收益的68 家占6.04%。2015 年至2017 年以2015 年为样本,总共2081家,其中正收益167 家占比8.02%。而根据好买基金研究中心数据,2013 年成立的市场中性策略基金迄今都已清盘。通俗地说,所谓的绝对收益只是在理论上行得通,实际上无论是公募还是私募产品,能做到连续多年都不亏欠的基金真是凤毛麟角。

  其实,盲目迷信绝对收益的根源还是投资者对自身投资目标不够明确,不知道投资目标、风险偏好、预期收益率和资金需求,这就容易造成投资过程中越买越亏的现象。例如,一位投资者明明想利用养老资金理财,却购买了高风险的股票型基金,结果定投多年发现,这类基金的仓位很重、风险很高,收益波动很大,并不能满足养老需求。

  要避免走入投资目标不明的误区,可以采用组合基金、设计定投策略和投资公募FOF等方式。以组合基金为例,投资者一般可以针对自己的养老、入学、短期理财等不同需求,设定特定的投资者组合,以多只业绩稳定的基金为核心组合,增加组合的灵活性。

  同时,还可选择定期定额投资的方式来规避风险,实现一定期限内的稳健收益。天相投顾基金评价中心负责人贾志表示,定投好处非常多。一是定期投资,积少成多;二是不用考虑投资时点,避免人为的主观判断失误;三是平均投资,分散风险;四是复利效果,长期可观,本金所产生利息加入本金继续衍生收益,通过利滚利效果,随着时间推移,复利效果越明显; 五是只需办理一次性手续,今后每期扣款申购均自动进行。而带有大类资产配置味道的公募FOF投资则更加有利于投资者分散风险,实现长久、稳健的收益。

  基金是工具,不是万能理财“神器”

  在证券投资基金刚刚诞生时,基金经理被誉为理财专家,而基金产品被称为“万能理财神器”。理由很简单,投资者只要买了这些稀有的公募基金,即便自己不懂基金常识,平时不管不问基金业绩,也可以照样拿到稳健的收益。一个代表性例子是原华夏基金明星基金经理王亚伟管理的华夏大盘精选,这只基金在若干年内帮助投资者获得相对稳健的高收益。

  然而,时移世易。随着上市公司数量和基金产品数量增多,A股市场整体的投资环境也出现微妙的变化,明星基金经理的时代正在加速终结,那些迷信单只基金、单个明星基金经理能包打天下的投资者,正在越来越清楚的认识到,天下没有“万能的基金”,基金投资不再是傻子投资产品。尤其是2008年以来的投资风险事件,给投资人深刻的教训——基金并不是买了放着就不用管的。所有基金投资者应以更加专业的投资心态和更加务实的投资策略,迎接基金工具化时代来临,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基金产品。

  对于基金公司来说,大型基金公司可以在工具化浪潮中不断完善产品线,开发出诸如公募FOF产品等新类别,而中小基金公司可以把握这点,开发易于被大众利用的工具产品,在一些细分投资领域做文章,一样能在基金业中立足。

  对于投资者来说,要充分了解风格鲜明的个性化基金产品,尤其对主题基金、行业指数基金等有充分认识,这样才能用好这批工具,“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充分把握好市场行情。

( 作者:周琳   编辑:王擎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