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股东解禁基金产品到期 新三板遭遇流动性“筛子”

中国证券报

2017-06-28 08:01

  今年以来,新三板市场持续遭受大股东解禁和机构产品到期的压力,且下半年有愈演愈烈之势。数据显示,2017年全年 解禁股数量为1359亿股,超过2016年全年的1159亿股解禁股数量;2017年下半年尚有787亿股解禁。同时,下半年至少有83只新三板投资基金到期。

  巨量“筹码”涌向市场,对于流动性不足的新三板市场冲击巨大。有投资机构人士表示,流动性“筛子”将在新三板市场大浪淘沙,“马太效应”将显现。优质公司借助筹码流动继续体现价值,部分公司将面临流动性的巨大压力。

  解禁压力来临

  今年以来,新三板市场整体偏弱。财汇大数据终端显示,截至6月26日,今年以来三板做市指数整体下跌4.69%,特别是二季度以来三板做市指数大幅下跌8.60%。其中,6月22日,三板做市指数收于1059.93点,创下2015年设立以来新低。同时,成交量不断下滑。6月22日,新三板全部挂牌企业成交总量13.84亿元,日换手率为0.09。其中,1549家做市企业成交额仅3.06亿元,日换手率0.11。市场“寡淡”与此前的火爆形成鲜明对比。2015年1至4月,三板做市指数曾暴涨1.6倍,整个市场2100家挂牌企业日成交额超过30亿元。

  市场低迷与多重原因有关。今年以来,持续汹涌的解禁潮是其中的重要因素。

  联讯证券 研究报告显示,按照股转系统业务规则,挂牌公司股票实行转让限售,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所持有股份解除限售须按照“两年三批”的规定执行。即挂牌之日、挂牌满一年和两年可分别解除1/3股票的限售。

  自2016年8月以来,新三板市场迎来 限售股解禁高峰。进入2017年,大规模解禁的态势更加迅猛。2017年全年解禁数量为1359亿股,而2016年全年解禁1159亿股。截至6月20日,2017年新三板共有4804次限售股到期解禁,涉及股票4204只,解禁572亿股,占全年解禁股数的42%。下半年,大规模解禁的势头不减,尚有6684次限售股到期解禁,787亿股尚需解禁。

  观察近期新三板市场的解禁情况,确实让投资者感到压力。根据财汇大数据终端数据,截至6月26日,新三板公司已发布700多份限售股解禁公告。仅6月26日就有万方网络、津宇嘉信、振华泵业、淘金互动驿路通电信易通北国传媒等企业公告股票解除限售。

  从2017年各月解禁股次数和数量看,上半年解禁规模最大的月份为3月,共解禁159亿股;8月将迎来全年第二次解禁高峰,限售股解禁次数为1554次,解禁158亿股。

  “相对市场流动性而言,解禁压力之大不言而喻。不同质地和市场认可度的公司承受压力能力不同。质地较差的公司面对流动性压力,可能导致难以顺利套现;部分优质更容易在买卖双方之间达成相对均衡的价格。”某公募基金新三板投资人士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

  不过,限售股解禁并不意味着股东的直接抛售。“新三板市场长期低迷,我们公司的价值被市场低估,公司部分大股东的股份解禁后,卖出变现的意愿并不强烈。另外,很多限售股股东并不是纯粹的财务投资,而是价值投资甚至是参与经营管理,解禁后不会大量抛售。”一家新三板公司董秘对记者表示。

  联讯证券指出,考虑到新三板估值下行空间有限,不少公司存在被市场低估的可能,股东抛售意愿可能不会很大。

  产品到期冲击大

  除了限售股解禁外,新三板市场大批基金产品即将到期,这一压力或许更为现实。联讯证券研究报告显示,近两年来,伴随着新三板的扩容,众多基金理财产品相继成立。2015年共有3533只新三板基金产品成立,2016年成立3722只;截至6月21日,2017年以来,1034只新三板相关基金理财产品成立。当前,参与投资新三板企业的相关基金理财产品为8940只,包括 基金公司资产管理计划、证券公司资产管理计划、私募证券投资基金以及信托计划。

  从目前情况看,新三板迎来理财产品到期潮。数据显示,截至6月21日,2017年以来已有125只相关基金理财产品到期。相比2016年仅有41只到期产品已翻倍有余。根据东方财富Chioce统计数据,2017年下半年,至少有83只新三板投资基金到期。此外,还有更多未公布到期时间的基金理财产品可能到期。

  中国证券报记者从一家新三板资管计划管理人处了解到,其管理的产品即将面临退出期,现实的压力不小。“资管计划到期退出更为硬性。虽然存在延期机制,但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不少资金无心恋战,产品到期抛售的可能性存在”。该人士表示,当前新三板“三类股东”的问题悬而未决,一些投资业绩不错的产品反倒容易到期被资金赎回。“看不到更好的前途情况下,资金可能选择落袋为安”。

  联讯证券 分析师彭海指出,部分到期基金理财产品存在延期的可能。此外,在2017年下半年即将到期的基金理财产品中,13只自成立以来回报率为0,另有15只甚至自成立以来回报率为负。这些基金产品如果到期,投资人应该会审慎决定是否抛售。

  据统计,截至5月底,纳入排名的182只投资于新三板的私募基金中,近5月平均收益率为-1.36%,与前4月相比跌幅进一步扩大;其中,64只产品实现正收益,占比35.16%,近三分之二投资于新三板的私募基金前5月的投资收益为负。因此,在产品真正退出之际,不少投资人需要跨过“亏钱退出”的坎。

  “从今年上半年部分到期产品实际操作的情况看,很多产品选择了延期,或者做多次清算。从目前情况看,这两种方式可能仍属主流。另外,‘三类股东’问题目前仍没有实质性进展,使得实际操作难度加大。同时,新产品较难募集,也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本轮产品密集到期退出的难度。”前述公募基金新三板投资人士表示。

  业内人士表示,新三板市场甚至形成一个诡异局面:亏钱,退出难度大,反而能留住投资者。

  不论是解禁压力还是产品到期,都是折射出新三板市场流动性的“稀缺”。

  “马太效应”凸显

  吸引投资方的前提是投资能获得盈利、投资能有效退出。新三板目前的现状却是投资者既难盈利又难退出。新三板整体市场日均成交金额长期徘徊在10亿元左右,绝大部分是僵尸股,即使交易活跃的公司成交量也不过千万。这种情况导致新三板的投资者退出渠道有限,大部分处于“套牢”状态。

  限售股解禁、产品到期带来的流动性压力将考验新三板市场。“尽管解禁和产品到期将导致多少筹码流向市场未有明确数字,但其对市场造成的压力明显。新三板市场目前的流动性难以承受这样的冲击。”国金证券新三板市场分析人士表示。

  不过,流动性的压力之下,可能筛选出真正优质投资标的。有私募机构人士认为,市场在解禁、到期等的压力下,可能出现去伪存真的效果,流动性将成为市场真正的“筛子”。“市场‘马太效应’将更加明显,优质公司借助筹码的流动继续体现价值,部分公司则将面临流动性的巨大压力。限售股解禁、机构产品到期将让这类公司不堪重负。”

  “在新三板投资,要特别注意控制节奏,注意安排一部分流动性。在遴选公司时,我们一直将股票的真实流动性和股东结构作为重要一环加以考虑。市场和产业界公认的好公司流动性相对较好,只是不同市场环境下估值会有所波动;股东结构多元和适当分散,在未来退出时会更容易找到对手盘。”前述公募基金新三板投资人士称。

  要解决流动性问题需要制度设计的完善。“新三板市场属于新兴市场,制度等方面都在创新,市场发展伴随制度的不断完善。不过,2016年下半年以来,市场预期强烈的几个重磅制度始终没有落地,包括 大宗交易平台的推出、竞价交易、公募基金入市、降低投资者门槛、精选层等。由于存在诸多市场痛点,需通过制度完善来解决。”北京新鼎荣盛资本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张驰指出。

  在巨大的流动性压力下,不少机构仍在继续寻找新三板的投资机会。“期待新三板市场制度设计尽快理顺,发挥新三板市场应有的价值。当前新三板市场价值发现机制等相对紊乱,一旦制度理顺,市场的活力将快速显现。对于优质公司不妨提前布局,政策大方向一直比较明确,政策红利落地可期。”前述国金证券新三板市场人士表示。

( 编辑:张炳君 )

直播·路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