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管层密集发声看点多 新三板参与方寻找再定位

中国证券报

2017-08-30 07:24

  监管层表态“看点”多

  8月15日,证监会在公开发表的一篇文章中表示,新三板市场的发展,扩展了多层次资本市场对企业服务的覆盖面,使更多的中小微企业进入资本市场,实现直接融资,优化融资结构,切实服务了实体经济的发展,为经济发展增添新的增长动力。

  8月23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李飞调研新三板时表示,“中国经济发展很快,对资本市场的需求很多。相信新三板会发挥更大的作用,新三板自身也会得到提升。”李飞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要紧紧围绕服务实体经济,二是要坚持市场化方向,三是要稳步推进。

  在8月25日的通气会上,股转公司董事长谢庚在讲话中剖析了新三板市场建设成果、发展现状以及下一步改革动向。

  本次通气会涉及到备受关注的“三类股东”问题,证监会公众公司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在IPO受理上,不会对存在“三类股东”的企业进行差别对待。“三类股东”引发出不同市场之间规则适用的问题。作为拟上市企业,存在“三类股东”的公司要接受不同市场法律法规之间的衔接,相关部门对此正在研究。

  多位新三板及投资行业人士表示,监管层密集表态,肯定了新三板的发展成绩,给新三板的未来发展带来了信心。

  北京达麟投资管理有限公司风控合规负责人贾春雷表示,新三板经过这几年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为不少优质企业提供了良好的融资渠道,为投资机构提供了一条退出通道,很多挂牌企业通过定增拿到了融资。部分金融机构开展了一些新三板股票质押业务,众多新三板企业实现了IPO或被上市公司并购。总体上成绩很大,基本符合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的要求。

  不过,近一年来低迷的市场令一些企业和投资人很受伤,这也是新三板目前要面对的问题。

  谢庚指出,新三板改革的目标是“健全基础制度,提升核心功能,使优质企业愿意来、留得住,使投资者愿意进、敢于投,引导社会资本弃虚向实,实实在在服务创新创业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不少业内人士认为,谢庚的这一表态饱含深意。东北证券研究总监付立春表示,从“优质企业愿意来、留得住,投资者愿意进、敢于投”以及“引导社会资本弃虚向实,实实在在服务创新创业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表态来看,优质企业是新三板的未来发展重点,对优质企业或将配套不同的制度、功能,优质企业可能匹配更高流动性及相应的交易方式。这方面的创新值得期待。这意味着质地不够优质的挂牌公司,未来在融资、流动性方面将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

  两极分化将加剧

  优质企业在新三板前景值得期待。中国证券报记者对一些热门优质公司调研了解到,选择IPO或者被上市公司并购,仍然是这类优质企业的首选;也有一些暂时处于博弈中的企业选择继续观望。

  数据显示,截至8月29日,近600家新三板企业发布公告接受IPO辅导。截至8月24日,证监会审查中的首发申报企业有571家,其中新三板挂牌企业为144家,占比25.22%。

  根据证监会披露的数据,截至8月24日,今年以来已有12家新三板挂牌企业成功IPO。在今年上会的15家挂牌企业中,仅有爱威科技泰达新材耐普矿机3家企业IPO被否。

  同时,多家新三板企业成为A股公司的收购标的。数据显示,截至8月底,今年以来,A股上市公司发布或实施了近120起对新三板挂牌企业的并购,较去年同期增长翻倍。其中,深总装拟借壳A股上市公司ST云维交易规模数百亿元。

  新三板挂牌企业A公司身处热门的大消费行业,也是该行业的明星公司之一,近几年以来净利润均在3000万元以上。公司证券部人士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凭借热门概念和稳健的财务表现,公司2016年已经在新三板完成了数轮融资,目前资金充足,盈利状况良好。“未来公司将首选独立IPO。”该人士对记者透露。

  贾春雷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在新三板市场流动性不佳的情况下,IPO或被上市公司并购,仍然是新三板退出的主要渠道。

  也有市场人士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不少优质企业离开新三板,并非全部源于新三板本身的原因。不少挂牌新三板的企业本来就是拟IPO公司,当时由于种种原因退而选择新三板。但新三板只是作为暂时的落脚点,条件成熟后,这类企业通常选择IPO或通过被并购曲线登陆A股市场。

  有的企业选择观望。创新层公司B公司因为所在行业受到资本热捧,近年来不少投资方甚至上市公司伸出了橄榄枝,但在估值方面双方存在较大分歧。公司董秘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谢庚的讲话传达出了积极信息,公司对在新三板的前景仍然较为乐观,希望针对优质公司的利好政策早日落实到位。

  对于盈利能力不佳的公司而言,在市场恢复理性之后,需要重新审视自身定位。

  某基础层公司副总裁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过去一年,市场低迷,融资困难,不少挂牌企业深刻体验到新三板的“寒冬”。而且,2016年以来掀起监管风暴,挂牌企业的规范成本也在提高。“从企业的角度看,相当部分挂牌企业留在新三板,既没有实现估值的提升,融资也不容易,还要负担成为公众公司的一系列成本。这类公司未来不排除会主动寻求退市。”

  如C公司,由于所在行业不景气,2016年年报录得亏损,被降入基础层。而且,计划中的两轮融资被投资人先后否决,融资不到位,企业发展面临着停滞甚至倒退的风险。

  期待更明确指引

  在新三板的生态系统中,机构和个人投资者是其中重要一环。近一年来,三板做市指数的一路下跌,预示着投资者在撤离。

  多位投资人士表示,在诸多问题中,“三类股东”问题以及挂牌公司财务质量是其关注的重点。“三类股东”问题方面,希望监管层释放更明确的信号,同时对挂牌企业的财务规范性出台更严格的监督细则。

  “三类股东”问题其实是老问题。从排队拟IPO的新三板企业情况看,存在“三类股东”问题的企业占比不小。“三类股东”与IPO的相关规定存在矛盾。首先,缺乏法人资格,作为拟IPO公司的股东,存在确权困难;其次,“三类股东”有期限的限制,可能导致拟IPO企业股权结构不稳定;第三,“三类股东”可能导致关联关系、股份代持、资金池、多个产品层层嵌套等问题。

  从目前情况看,监管层此次涉及“三类股东”问题的表态仍较为模糊。有投资人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由于“三类股东”的存在,采取“集邮”方式投资新三板的不确定性大大提升,投资者难以进行风险管理和套利。对于“三类股东”问题如何处理,监管层仍然没有给出明确表态。“可以受理”,在很多投资者看来充满了不确定性。“建议监管层能够尽快给出明确表态,有利于投资者及早调整策略,控制风险。”该投资者表示。

  也有人士指出,考虑到“三类股东”对新三板市场和企业的积极作用,监管层采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可行。针对每家企业的不同情况进行穿透核查、推出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区别于存在资金池背景、层层嵌套和关联关系的“三类股东”,对于不具有敏感问题的、方便穿透核查的给予放行。

  有投资者建议,在目前政策不明朗的局面下,应该重点关注拟IPO企业处理“三类股东”的动向,甄别企业公告拟IPO的真正含义。“从目前的案例看,要想成功过会,须先解决‘三类股东’问题。”

  财务的规范性则是新三板另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中科沃土基金董事长朱为绎认为,目前新三板估值和定价偏差严重,影响了新三板企业的融资功能。众多新三板企业包括创新层企业未引入A股市场成熟的财务核查和保荐人制度,企业诚信不足,投资存在较大的风险,包括流动性风险、信息不对称风险。这使得不少投资者处于观望状态。

  有投行人士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拟IPO企业与新三板企业的财务规范要求是一样的。但在实际操作中,IPO各个环节的审查和披露标准要严得多。例如,收入确认方面,内部凭证对应(合同、发票、出库单、验收单、银行流水、收入确定标准),销售真实性(客户走访覆盖范围、函证覆盖范围、关联关系核查、长期合作协议、销售产品单价对比)等,IPO审核方面都要严格很多。同时,监管机构不定期抽查底稿,底稿部分做假难度大。这些因素共同作用,提高了相关公司的财务规范性。但大多数新三板公司的财务规范性难以与上市公司相比。从去年以来的一系列监管动作看,股转系统提高挂牌公司财务规范性的意图明显,未来两者的差距或将逐渐减少。“但这是一个长期过程。”

  多位新三板企业人士以及投资人士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过去的一年,新三板期待的多个红利仍未落地,同时监管力度有所加强。如今监管层密集发声,给新三板的未来发展带来了信心,新三板优质企业配套不同制度、匹配更高流动性及相应交易方式值得期待。

  据了解,沉寂已久的新三板近期迎来证监会、股转系统等多个部门的肯定。全国股转公司董事长谢庚明确新三板市场改革目标,提出将进一步完善新三板市场的分层。证监会相关人士则表示,在IPO受理方面,不会对存在“三类股东”的企业差别对待,存在“三类股东”的公司要在不同市场法律法规之间进行衔接,相关部门对此正在研究。

( 编辑:胡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