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经纬
2018-08-25 16:42
1000点大逆转!人民币空头“爆仓”,换10万美元当天“亏”1部iPhoneX
昨晚人民币汇率上演了千点大逆转!
晚间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发布公告称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报价行重启“逆周期因子”。随后人民币急速飙升,一度大涨千点,收复6.80关口。
人民币的急速飙升,不仅大空头容易爆仓,假如有居民看空人民币,昨日早盘换汇10万美元,需要68.94万,到了盘中最低只要67.99万,按收盘需要68.05万,相差9000元。相当于亏了一部iPhone X!
人民币重启“逆周期因子”
据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公告,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报价行重启“逆周期因子”。公告写到:
公告显示,2017年5月,为了适度对冲市场情绪的顺周期波动,外汇市场自律机制核心成员基于市场化原则将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价模型由原来的“收盘价+一篮子货币汇率变化”调整为“收盘价+一篮子货币汇率变化+逆周期因子”。引入“逆周期因子”有效缓解了市场的顺周期行为,稳定了市场预期。
2018年1月,随着我国跨境资本流动和外汇供求趋于平衡,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价行基于自身对经济基本面和市场情况的判断,陆续将“逆周期因子”调整至中性。
当前,我国经济稳中向好,经济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增长动力加快转换,增长韧性较强,人民币汇率有条件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稳定。近期受美元指数走强和贸易摩擦等因素影响,外汇市场出现了一些顺周期行为。
人民币汇率千点大逆转
消息发布后,人民币晚间强势快速走高,离岸人民币兑美元较日内低位一度大涨千点,收复6.80关口。
截至周五收盘,离岸人民币兑美元涨幅为1.28%,报6.8055。
在岸人民币兑美元则收报6.8190,较上一交易日夜盘涨500个基点;
与此同时,8月24日早间公布的数据显示,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报6.8710,较上一交易日中间价6.8367大幅下调343点,降幅创8月3日来最大。
大空头“爆仓”
换汇10万美元,就“亏”1部iphone X
人民币昨晚的一千点大逆转无疑会让大空头手足无措。不过据交易员和第一财经记者表示,目前没人有胆量大仓做空人民币。“其实今年根本没有所谓的‘离岸大空头’,2015、2016年‘大空头’要比现在多得多,至少有4到5倍。但当年那些做空人民币的对冲基金也被打爆了,因此今年的仓位很轻。”多位交易员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对于交易员而言,不论长期看中国经济基本面是好是坏,当前必然是顺势做多。
不仅大空头容易爆仓,假如有居民看空人民币,昨日早盘换汇10万美元,需要68.94万,到了盘中最低只要67.99万,按收盘需要68.05万,相差9000元。
而256G的苹果X,目前京东销售的原厂延保版9799元,而普通版本只要8299元,也就是说昨日早盘换汇10万美元,当天就没了1部高配版苹果X手机!
那么什么是逆周期调节因子?
2015年5月,交易商协会宣布将在中间价公式中加入逆周期因子,这背后主要体现央行的逆周期调节意愿,央行将公式给到报价行。
旧中间价公式:中间价变动=收盘变动贡献+外盘变动贡献
新中间价公式:中间价变动=收盘变动贡献+外盘变动贡献+逆周期因子(逆周期因子公式未知,不能直接计算)
逆周期因子本身是一个公式,包含一些因子,但是因子具体指哪些指标并没有向市场明确,只有报价行知道。因此逆周期因子是无法直接计算的。
根据央行此前说明,报价行“在计算逆周期因子时,可先从上一日收盘价较中间价的波幅中剔除篮子货币变动的影响,由此得到主要反映市场供求的汇率变化,再通过逆周期系数调整得到‘逆周期因子’”,“逆周期系数由各报价行根据经济基本面变化、外汇市场顺周期程度等自行设定”。
券商中国援引财新智库首席经济学家钟正生表示,简单来说,逆周期因子就是先通过数学处理提取出前一日人民币收盘汇率变动中的市场供求因素,然后对这一成分进行打折过滤。
对于逆周期因子的作用,按央行其此前所说,就是根据宏观经济等基本面变化动态调整,有利于引导市场在汇率形成中更多关注基本面,可以适度对冲市场情绪的顺周期波动,缓解外汇市场可能存在的“羊群效应”。
实际上,央行引入逆周期因子,也是创造了一种干预外市场的新方式。钟正生称,随着逆周期因子作用于中间价公式中的“市场供求因素”,央行干预外汇市场也进入了新阶段。在逆周期因子引入之前,市场供求带来的人民币贬值力量无外乎有两个出口:
一是,央行消耗外储进行外汇干预,直接管理市场供求;
二是,抵消掉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公式中的保持对一篮子货币汇率稳定的力量,使得CFETS人民币汇率指数呈现贬值。逆周期因子引入之后,央行又多了一种工具来管理市场供求带来的人民币贬值力量,即如前所述的通过逆周期系数对之进行打折过滤。
为什么现在重启?
贬值压力和政策空间
此前,中信证券的老师认为:
逆周期因子的引入是对人民币中间价更为主动的调控方式。在人民币经历了长期的低位运行后,人民银行在于2017年5月引入逆周期因子这一价格型调控方式,逆周期因子的形成机制并未公开,央行通过主动调节逆周期因子能实现直接干预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的形成。可以看到,自引入逆周期因子后,人民币兑美元开启了长达半年的升值通道,其主动调控效果较为显著。远期售汇业务政策调整后人民币汇率回涨不仅仅在于外汇风险准备金率的上调,更在于传递出稳定汇率的信号。
中信证券的老师认为:7是关键点位,“破7”可能引发心理价位变动后的持续贬值预期。
在中美贸易摩擦加剧、国内宽松货币政策环境、美联储持续的渐进式加息,以及中美经济基本面差异的共同影响下,人民币的适当贬值在市场的预期之中。但人民币本轮贬值始于6.3,持续贬值过程中市场预期的关口被依次突破,且贬值速度不断加快,预期在屡次形成与打破之后自然锚定到前期贬值低点——2017年初的6.9526,“7”这一心理价位底线成为本来贬值的最大阻力位。一旦完成“破7”,市场预期将无可适从,可能进一步形成企业和居民的恐慌性换汇,加速人民币的进一步贬值。当下,管控和引导好市场预期十分关键,一旦预期失控,将大大挤压央行的政策空间。
中美利差缩窄、1年期IRS倒挂,当前贬值压力仍然较大。“破7”的底线思维只是央行出手的必要条件,人民币面临的进一步贬值压力直接促使了央行在离岸突破6.9后出手调节。从中美利差角度看,随着中美货币政策和基本面的分歧与差异,中美10年国债利率已经下降至60bp左右,正好与2016年底、2017年初人民币贬值到低点时中美10年利差水平;而由于国内流动性水平的充裕,我国1年期国债到期收益率大幅走低,美国1年期国债收益率受美联储加息影响大幅上行,中美1年利差已经下降到2008年后的最低点。从利率互换的角度看,我国1年期FR007IRS的收益率大幅走低,而美国1年期IRS利率保持平稳,7月底以来,我国1年期IRS与美国1年期IRS首次发生倒挂。中美利差的持续收窄和IRS的倒挂,资本外流压力较大,人民币仍然面临较大的贬值压力,这成为央行出手保汇率的充分条件。
若继续容忍人民币贬值,输入型通胀影响增强将成为国内货币政策的牵制。人民币贬值贬值意味着进口的外国商品价格上涨,将会推高普遍的物价水平;针对CPI而言,以进口为主的原油在人民币贬值背景下价格上涨,将推升交通工具用燃料CPI,导致输入型通胀。另一方面,我国采取的中美贸易摩擦反制措施之一时对原产于美国的高粱、大豆等农产品加征关税,在一定程度上也将推高国内食品(包括食用油、猪肉等)价格水平。加之未来原油的供给受制于地缘政治影响,增产国潜在产能与意愿难以弥补缺口,油价还有相当的上行空间,输入型通胀越来越难以忽视。如果继续容忍人民币持续贬值,通胀将成为我国货币政策保持当前宽松程度以稳增长、防风险的掣肘。
( 作者:吴羽 编辑:李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