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行“下沉”遇上利率双降:解开银行区域业务吸金密码

中国证券报

2025-05-23 07:03

在2025年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首降与存款挂牌利率调降后,多位业内人士表示,后续银行信贷投放的积极性料显著提升。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长江三角洲地区成为国有大行信贷投放与营业收入增长的主战场,交通银行超三成营业收入源自该区域,农业银行、邮储银行则在中西部地区实现营业收入高占比。

结合区域经济特色,国有大行“一地一策”精准发力——从根据河南产业特点因地制宜推出银团贷款到对长三角科创走廊进行布局,从争夺优质资产到下沉县域市场,一场兼顾规模扩张与风险防控的信贷竞赛正在上演。在政策持续引导降低融资成本、优化信贷结构的趋势下,国有大行如何实现“稳息差”“提质效”,成为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命题。

营收贡献区域差异明显

在贷款端,LPR迎来今年的首次下调,1年期LPR和5年期以上LPR均较前期下调10个基点;在存款端,国有大行宣布调降定期存款挂牌利率,降幅在15个至25个基点之间,由此出现存款利率降幅大于LPR降幅的情况。

“主要目的是稳息差,通过给予存款利率(负债成本)更大幅度的下调,平衡支持实体经济与保持银行体系自身健康性的关系,提高银行信贷投放的积极性,打开后续实体融资成本下降空间。”广发证券资深宏观分析师钟林楠表示。

作为服务实体经济的主力军,国有大行聚焦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持续加大信贷投放。具体在区域布局上,各家银行呈现出不同特点。

记者注意到,在国有六大行里,除了中国银行,其余五家均采用常见的区域划分方式,将境内营业范围分为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环渤海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东北地区等区域。需要说明的是,这些银行在个别地区的分部划分和数据口径上可能存在差异。2024年末,这五家国有大行在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贷款投放力度较大,贷款余额占比均在20%以上,交通银行更是高达28.43%,占比在五家国有大行中居首。

此外,还有两家国有大行在不同地区的贷款余额占比超20%。2024年末,农业银行西部地区的贷款余额5.42万亿元,占比21.7%;邮储银行中部地区贷款余额2.17万亿元,占比24.32%,在其所有地区贷款余额占比中最高。值得一提的是,农业银行和邮储银行在中西部地区的贷款余额合计占比分别达到38.1%、42.05%,高于其他国有大行。

哪个地区最赚钱,创造的营业收入最高?数据显示,2024年,长江三角洲地区对国有大行的营业收入贡献普遍较高,该地区更是为交通银行贡献了超30%的营业收入;珠江三角洲地区带来的营业收入贡献一般,该地区为国有大行带来的营业收入占比在9%至17%之间;国有大行在东北地区的营业收入占比大多未超4%。

具体到单家银行,各个地区营业收入贡献情况存在差异。2024年,环渤海地区为工商银行贡献了20%的营业收入,该地区居工商银行业务版图的“C位”(工商银行上市前的2005年,长江三角洲地区贡献最多营业收入,占比22.3%)。长江三角洲地区和西部地区为农业银行贡献了20%以上的营业收入,占比分别为24.80%、23.40%(农业银行在上市前的2009年,贡献最多营业收入的是西部地区,比例为21.2%;其次是长江三角洲地区,占比为20.7%)。除东北地区外,各个地区对建设银行的营业收入贡献分布较为均匀。交通银行36.70%的营业收入来自长江三角洲地区,其余地区营业收入占比均不高于15%。为邮储银行营业收入贡献最多的是中部地区,营业收入占比27.68%。与此同时,中部和西部两个地区共为邮储银行贡献了47.97%的营业收入,高于为其他大行带来的营业收入占比。

因地制宜做好信贷投放

记者从多位国有大行人士处了解到,上述区域差异是各家国有大行根据地方经济特色制定精准策略带来的结果。

今年一季度,国有大行资产扩张平稳,信贷投放“头雁”地位明显。金融监管总局数据显示,大型商业银行今年一季度末总资产198.49万亿元,同比增长7.30%,资产规模占银行业金融机构比例为43.3%。整体来看,一季度金融机构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9.7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增5862亿元。

河南省按照常见的区域划分属于中部地区。在河南洛阳南郊,南北绵延一公里的龙门石窟犹如一幅徐徐展开的千年画卷。今年一季度,洛阳市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576亿元,同比增长6.8%,高于全国2.2个百分点。1-2月,洛阳市规上服务业企业中,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同比增长45.2%,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同比增长17.8%。

聚焦洛阳产业发展特点,邮储银行洛阳市分行立足区域特色,开展特色化金融服务探索。邮储银行相关负责人介绍,该行洛阳市分行组织服务团队对接龙门石窟片区建设运营主体——洛阳龙门旅游集团,紧扣其融资需求,联合多家金融机构组建银团贷款。据了解,邮储银行洛阳市分行围绕文旅产业授信政策及产品深入分析,2024年1月成功发放全省首笔文旅类银团贷款,金额2.37亿元,促进洛阳文旅产业发展。

长江三角洲地区无疑是近几年来国有大行贷款投放的重点区域:农业银行支持民营资本控股的杭温高速铁路建设,服务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同时针对民营企业贷款抵押难的痛点,探索新型担保方式;交通银行上海市分行运用长三角征信链助力区域中小企业融资;中国银行依托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发布“G60科技成长贷”服务方案。

“长江三角洲整体资产质量较好,这里的很多项目大家会抢着要。我们现在积极对照当地重大项目清单,利用财政贴息政策,增加对企业走访调研的频次,深挖企业融资需求,定制个性化金融方案。”某国有大行浙江一家支行人士表示。

多位中小银行相关人士表示,国有大行业务持续下沉,会对中小银行贷款投放产生一定的挤出效应。

浙江某农商银行相关负责人表示:“国有大行业务下沉给我们带来的压力主要体现在对优质客户或项目的获取方面,大家都希望从资产质量较好的项目中‘分得一杯羹’。我们做全量客群业务,所以压力会稍微小一些。”

不过,面对国有大行业务下沉,深耕区域的中小银行仍旧拥有独特优势。陕西某中小银行副行长此前向记者介绍:“我们所在的这个镇,农商行或农信社的营业网点较多,邮储银行也有不少网点,但它的很多网点不办理贷款业务。农业银行网点大多集中在县城,物理距离受限。总体而言,我们的业务更下沉,贷款可得性更高。”

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

近日,七部门推出科技金融政策举措,创新性提出建立债券市场“科技板”;LPR下降10个基点的同时,存款挂牌利率调降;增加支农支小再贷款额度……一系列金融政策持续完善,引导金融机构进一步优化信贷结构,提高服务实体经济质效。

“科技信贷通过深度洞察科技型企业需求,提供长期稳定的资金‘活水’,并构建风险共担机制,充分发挥货币信贷支持科技创新的重要作用,有利于解决科技型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尤其为初创期和成长期的科技型企业撑起了坚实的‘保护伞’,同时也倒逼商业银行加速服务模式转型。”恒银金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江浩然表示。

当前,国内有效信贷需求亟待深入挖掘,银行业竞争日趋激烈,贷款利率快速下行,行业“内卷”现象不减。工商银行副行长姚明德表示,2025年,该行将积极对接增量政策落地的实体经济需求,做深做精做实“五篇大文章”。同时,努力提升风险定价水平,实施全口径负债的成本管理,杜绝“内卷式”竞争,主动优化期限结构和品种结构,提升服务客户的能力和水平。

2025年一季度,商业银行净息差为1.43%,较2024年下降9个基点。银行仍面临息差收窄压力。邮储银行研究员娄飞鹏表示,存款利率降幅大于LPR降幅,主要是为了稳息差。贷款利率下调有助于提振企业和居民的贷款需求,推动银行增加贷款投放,“接下来,国有大行将进一步加大信贷投放,为实体经济提供优质信贷服务。”

《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显示,下一阶段中国人民银行将引导银行加大信贷投放力度,保持信贷总量合理增长,使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增长同经济增长和价格总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钟林楠表示,后续监管部门在降低实体融资成本方面,除进一步降低贷款利率外,另一个重点是降低抵押费、担保费、中介服务费等非利息成本。

( 作者:吴杨 编辑:张紫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