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管高送转不能一棒子都打死

中国经济网

2017-04-11 08:04

  周末管理层对于“10转30”的震怒,令市场吃惊不小,周一10送转30的上市公司几乎全部跌停,市场反应非常过激。“10转30世界罕见”,对于这个说法,见仁见智。在海外,类似的高送转叫“拆股”。2014年,苹果公司为了降低投资者购买公司股票的门槛,采取1比7拆股,这个高送转比例,不止10转30吧。还有很多知名公司也拆过股,比如全球最大的运动服饰生产商耐克于2007年4月1拆2,随后又于2012年12月再次1拆2;非常稳健的可口可乐,也曾在2012年4月1拆2;百度更夸张,在2010年5月1拆10;腾讯2014年5月也实施了1拆5。这些都还是知名公司,小公司拆股更为平常。

  为什么A股上市公司热衷于高送转?有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就是A股很多上市公司历史并不长,属于成长型企业,有的还是高速成长型企业,需要资金循环滚动发展。而另一方面,作为上市公众公司,他们又不得不面临投资者回报这个绕不开的话题。于是,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只能采取送转股的方式进行分红。而在海外,或者对于国内像五大行这样运作成熟且现金流丰富的公司来说,现金分红则成为首选。这是国情所决定的,不能动辄以“罕见”来形容,比起A股公司高送转,倒是每周10家IPO发行上市,这个全世界罕见!

  当然,不是一味地说高送转就真没问题,就真那么纯洁。A股很多公司高送转,动机很不单纯,这才是监管层震怒的真正原因。那么,监管该从什么地方下手呢?监管高送转,核心不在查谁转得“高”,而在查谁明目张胆地“借”。

  这个“借”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是一大批亏损公司、业绩下降公司也来凑高送转的热闹,借助高送转博眼球。高送转的前提,一定是这个公司基本面能跟上股本扩张的步伐。比如苹果,虽然经历了1比7拆股,但公司依旧高速发展,主业、净利润都不受拆股影响,估值不变,所以现在其股价依旧屡创复权新高。但A股不同,很多亏损公司、业绩大降的公司,也搞高送转,这完全就是乱弹琴。比如2015年亏损1.2亿的中核钛白就搞了个10转20的高送转,股价被炒高到20多元,送转以后公司经营并没有什么起色,业绩也没能跟上股本扩张的步伐,现在成为一只微利大盘低价股,逐步被市场遗忘。所以,亏损公司或者业绩下降的公司搞高送转,完全没有合理性,这个监管该严管,甚至可以直接否决方案。

  第二层含义是利用高送转概念炒高股价借机减持股份,这个在今年的高送转公司中非常典型。为什么会这样,道理也很简单,很多高送转公司在最近一两年都有过增发,一大批机构资金马上要解禁,这些机构在增发时都与上市公司有抽屉协议,如果没有一定的利润空间,人家凭什么送钱给你?资本都是逐利的。因此,无论是实际控制人需要变现,还是一大批增发机构需要退出,都需要公司股价有出色的表现,高送转成为一个刺激股价上涨的重要因素。对于这样一种情况,其实监管层早应该预料到,这也是前几年大搞非公开定增的遗留问题。很多年前上市公司再融资是配股,则很少会出现这样集中解禁减持的问题。怎么办?这个需要监管层有大智慧,很多参与再融资定增的机构就是投资机构,不是做产业的,人家不可能和企业“结婚”,只能“谈恋爱”,肯定要分手要退出,你限制死了,人家不来了,怎么圈钱?

  谈了这么多,我们一定要搞清楚“高送转”的本质,不能简单用好与坏来定性,不以公司基本面增长为基础的高送转,那就是“耍流氓”。监管也应区别对待,高送转里有滥竽充数者,也有好公司。对于那些业绩持续增长的成长型公司,高送转何过之有?有心人其实可以把今年除了10送转10以上分配方案的公司挨个梳理一遍,哪些公司是行业属性好的,处于大风口的,最近4、5个季度环比业绩持续增长,实控人没有减持计划的,确实是想让大多数投资者共同分享企业高速增长的公司,投资者多做做功课,比一比,就能在泥沙俱下之中寻找到一股清流。

( 作者:刘柯   编辑:曹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