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大撤退:排队企业半个月减少27家

中国新闻网

2018-03-21 20:44

  IPO过会难已经逐渐转变成了上会难。

  近日,有券商内部人士对澎湃新闻记者透露,早在农历春节之后不久,监管层就已经与该公司的IPO项目组联系,“劝退”了该项目组负责的拟上会公司。

  “当时了解到的信息是,监管层在对主板、中小板利润规模倒数40名,创业板倒数20名的排队企业进行请退,坚持不退的话就进行现场核查。”上述券商人士这样对澎湃新闻记者表示,“最新的风声是,排队企业近3年净利润不低于1亿元,最近一年不低于5000万元,这样看来,这个隐形门槛是提高了。”

  从数据上来看,根据证监会官网披露的资料,截至3月15日,沪市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正常审核状态企业总计195家,深市则有193家企业,也就是说,总计仍有388家拟上市公司处于排队状态。

  而在短短半个月之前,截至3月1日,沪、深两市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正常审核状态企业分别有202家和213家,总计415家。

  半个月之内,排队企业数量减少了27家。

  证监会官网披露的另一份资料则显示,截至3月15日,2018年以来,已有19家拟IPO公司中止审查,48家公司终止审查。

  还有消息称,主板和创业板的新申请IPO公司年利润门槛分别是8000万和5000万元,尽管这一标准没有明文规定或形成任何文件,但如果达不到标准,项目连上会都很困难。

  “我们群里最近就在讨论这个,如果‘主八创五’是一条底线,那么很多项目都是白忙活。”另一家券商内部人士这样对澎湃新闻记者说道。

  在他看来,这样的政策导向,体现的是监管层希望“引水向大”。

  “可能觉得小公司上市了也没有太大意义,利润太小,就是个壳。但如果长期保持这样的标准,小券商基本上没得玩了,手上项目达标的很少。”这位业内人士补充道。

  也有投行人士庆幸,目前手上的项目还算符合利润指标,“但我们公司符合这个标准的项目真的很少,而且说实话,就算是做IPO最大的那几家券商,达到这个标准的项目也没多少。”

  据介绍,如果不达标准还坚持排队冲击IPO,监管层就会安排进行现场检查,这对企业来说则又是一道严峻的考验。

  “现场检查内容不少,本身底气不太足的企业肯定没法通过,一般劝退的也不太会坚持要接受现场检查。” 上述投行人士说。

  就在不久前的3月16日,证监会还通过官网通报了2017年半年IPO企业现场检查及问题处理情况,有22家IPO在审企业接受了现场检查,其中,2家企业收到警示函,13家中介机构被采取相应监管措施。

  证监会表示,2018年上半年将继续深入开展IPO企业现场检查工作。通过常态化现场检查,督促IPO申请企业提高质量,督促中介机构勤勉尽责,为坚决打好防范化解资本市场重大风险攻坚战做出努力。

  上述投行人士对澎湃新闻记者说:“我们统计了一下,2018年至今,主板过会企业利润规模中位数大概是2亿元,如果我没记错的话,最低是1.2亿元,所以目前我们听说的这个隐形门槛确实还是可以达到的,只是难度又加大了。”

  上述券商内部人士对澎湃新闻记者半开玩笑半感慨地说:“今年投行都在说要去做重组业务了,IPO业务真的前途渺茫。”

  弃IPO之路改道重组,也有着政策面的影响。

  2月23日,证监会在官网的上市公司监管法规政策栏目下,更新了一篇《关于IPO被否企业作为标的资产参与上市公司重组交易的相关问题与解答》,其中提到,证监会将区分交易类型,对标的资产曾申报IPO被否决的重组项目加强监管:对于重组上市类交易(俗称借壳上市),企业在IPO被否决后至少应运行3年才可筹划重组上市。

  这意味着,一旦企业IPO被否,上市成本将会大大提升。

  有业内人士预计,之后的IPO审核速度会加快,但门槛也会提高,“三年没有一个亿就别去报了”。

  “这只是一个开始。”他对澎湃新闻记者这样表示。

( 编辑:吴起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