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衍生品:公募保护伞还是双刃剑?

中国证券报

2019-01-24 01:15

  由于衍生品工具不足,一直以来资产管理机构在投资运作中处于“小米加步枪”的状态。不过,机构的“武器”获得升级。证监会近日发布《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投资信用衍生品指引》(以下简称《指引》),明确允许公募基金以风险对冲为目的投资信用衍生品,但货币市场基金不得投资信用衍生品。

  业内人士表示,得到这一“利器”之后,公募基金估值的安全性更有保障。但无论是基金公司还是信用衍生品的创设机构,都面临成本、风控等方面的问题,信用衍生品市场的发展壮大尚需配套措施进一步出台。

  助力公募基金避险

  所谓信用衍生品,是指符合证券交易所或银行间市场相关业务规则,专门用于管理信用风险的信用衍生工具。

  债券市场人士张嘉为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指引》出台是服务实体经济,加大对民企、小微企业支持力度的重要举措,也符合未来行业发展趋势。打破刚兑后,投资人“踩雷”的风险上升,需要通过信用风险缓释工具进行信用风险剥离、分散与保险等。

  “毕竟2018年债券市场的‘雷’比较多,机构需要工具来对冲信用风险。”一位衍生品市场人士表示。

  方正中期期货研究员彭博表示,《指引》提到的信用风险缓释工具,对于信用债的风险具有对冲作用。《指引》的出台,对于公募基金管理债券风险具有积极意义,有助于避免机构集体大幅抛售行为,有利于维护债券市场稳定。

  “我们这段时间探讨过信用风险缓释工具,大家还是很认可的。总体来看,是个好东西,可以买个保护。”深圳一家基金公司的债券基金经理表示,“投资范围扩大之后,产品估值的安全性更有保障。”

  业内人士章凯恺表示,《指引》是一个信号。目前信用衍生品的投资机构以银行自营为主,部分债券基金专户和非金融机构有所参与。此次放开公募基金投资信用衍生品,意味着普通散户的资金有机会参与其中,显示了政策层面支持扩大信用衍生品资金来源的倾向。

  期待配套措施出台

  不过,要让公募基金真正用上信用衍生品这一新式“武器”,仍有大量工作要做。上述深圳基金公司债券基金经理坦言,“我们虽然有意愿,但具体研究还不多,因为老产品合同中的投资范围不包括这一工具,现在能做的也就是专户。”

  北京一家基金公司的债券基金经理称,“公募基金能做这块的应该没多少,券商有一些但不多。更重要的是,相比这么大体量的债券市场,信用衍生品工具的市场还是太小了。”

  章凯恺分析信用衍生品的使用困境时表示,一方面,公募基金风险偏好普遍不高、债券持仓的信用风险整体可控。另一方面,公募基金实际参与信用衍生品投资之前,要经过比较严谨的合同变更和流程制度修改等过程,还有对人员和技术系统的资源投入、对公众客户的信息沟通,这些因素使公募基金参与相关投资的成本提高。“但后续随着该品种市场规模扩大和参与者扩容,以及该品种盈利机会被逐步挖掘,对信用研究和定价能力较强的公募基金投资团队而言,吸引力将会显现。”他说。

  信用衍生品创设机构方面的限制同样不容忽视。一家券商资管负责人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目前信用风险缓释工具的创设成本较高。“因为现在卖信用风险缓释的机构,其风险权重是100%全额计提,对卖家没有太大吸引力。除非今后监管允许创设机构加杠杆。从这个意义上说,期待监管出台配套措施。”

  彭博表示,对于有风险的债券,大家有一致预期,因此机构创设信用风险释缓工具的意愿不高。不过,随着市场主体的增加及流动性增强,未来还是有望出现比较活跃的市场格局。

  避免双刃剑影响

  “信用衍生品在国外市场并不新鲜,次贷危机的发生就与CDS、CDO(担保债务凭证)等信用衍生品有很大关系。”上述衍生品市场人士表示。

  信用衍生品会不会是“双刃剑”呢?上述衍生品市场人士表示,信用衍生品需要警惕的首先是对手方风险,就是真正出信用风险违约事件时发现对手方根本不能赔付;其次,越复杂的信用衍生品和底层资产越让人看不明白,如CDO;再次,场外市场产品监管难度大,流动性不好。

  上述深圳基金公司债券基金经理表示,“一旦企业违约,那创设机构会受到什么样影响?创设机构风险暴露有没有对冲措施?这些情况有待观察。”

  “需防范潜在的交叉金融风险,包括债券市场价格波动与银行信贷行为的相互作用,以及券商作为衍生品创设机构时,其标的企业资质变化与券商股价及其经纪客户交易行为的正反馈影响等。”章凯恺说。

  不过,监管已有明确的防范措施。业内人士表示,“正是因为其高风险属性,所以这次出台的《指引》中提出了几条明确的要求,如货币市场基金不得投资;基金管理人应当合理分散交易对手方、创设机构的集中度,做好尽职调查和严格的准入管理;基金应当详细披露相关投资情况;不得从事内幕交易、操纵价格、利益输送等不正当交易活动。”

  张嘉为认为,按照《指引》,基金只能以风险对冲为目的参与信用衍生品,这样的话风险是可控的。未来信用衍生品市场发展壮大后,则需注意创设主体之间交叉违约的可能。

( 作者:叶斯琦   编辑:戴婷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