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业务“烧钱”多 券商密集发债“补血”

中国经济网

2017-10-30 09:35

  

  图片来源:中国财经图库

  作为资金密集型行业,资本实力一直是券商做大做强的关键。

  《国际金融报》记者注意到,自再融资收紧以来,上市券商正积极通过债券融资的方式为自己“补血”。

  Choice数据显示,2017年前三季度,证券公司共发行公司债5031.6亿元,同比大增逾三成。与此同时,2017年以来,上市券商(包括新三板券商)已出炉了8份债券发行预案,总筹资金额近600亿元。

  资金补充需求强烈

  10月27日,东兴证券发布公告称,2017年公司债券(第一期)将于30日起在上交所挂牌,债券期限为1年,票面年利率为5.1%。

  10月23日,招商证券发布公告称,2017年证券公司短期公司债券(第十期)将于24日起在上交所挂牌,债券期限为270天,票面年利率为4.95%。

  今年以来,招商证券已发行了九期短期公司债、一期公开发行公司债以及四期永续次级债券。密集的发债频率,也显示出了招商证券对补充资本金的强烈需求。

  与此同时,其他券商通过发债方式来融资的脚步也一刻没有停下。10月20日,华泰证券发布公告称,公司非公开发行2017年公司债券(第四期)已经完成发行,最终发行规模为人民币50亿元,发行利率为4.98%。

  南京证券10月19日发布公告称,公司面向合格投资者公开发行不超过人民币36亿元公司债券,已获证监会核准。本次债券采用分期发行的方式,其中第一期将于近期发行。

  值得注意的是,南京证券正处于IPO审核期。今年3月17日,南京证券披露招股说明书,拟登陆上交所并发行不超过8.25亿股,目前该股在新三板已经停止了交易。

  10月18日,国泰君安公告称已完成第二期公司债发行,规模达37亿元。此外,今年7月,国泰君安还发行了首单券商可转债。

  《国际金融报》记者统计发现,广发证券、中国银河证券、招商证券和华泰证券等券商今年的债券发行额度已超过了200亿元。

  业内人士表示,一方面,大券商的资金需求更为强烈;另一方面,优质券商也更容易融到资金。

  公司债受到热捧

  在各类债务融资方式中,公司债备受券商的青睐。Choice数据显示,2017年前三季度,证券公司共发行公司债5031.6亿元,同比大增逾三成。

  然而,今年上市公司对公司债的需求却出现了明显的下降。数据显示,2017年前三季度,上市公司共发行公司债8313.15亿元,较去年同比大幅下滑64.2%。

  上海一位固收从业人士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公司债的下滑一方面是市场的影响,企业发行公司债以后募资不足,甚至发行失败;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交易所收紧了房地产公司融资,而地产债又是公司债里占比是高的,“主要源头被限制,发行量自然就减少了”。

  上述人士介绍:“对于证券公司而言,资金需求就在那里。公司债券期限较长,通常可达3-10年,有利于进一步补充公司营运资金,发展融资融券、质押融资等业务,因而是券商优先考虑的债务融资工具之一。”

  一个不得不提的变化是,2017年7月,证监会发布修订后的《证券公司分类监管规定》。新规将净资本加分门槛由原来的达到规定标准5倍提升至10倍。净资本规模对券商的重要性明显提升。

  前述人士称:“在以净资本为核心的风险控制指标体系下,券商对补充资本金的需求更加强烈。而再融资新规发布以来,定增受限,债券融资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受到了热捧。”

  加大创新业务支持力度

  Choice数据显示,2017年以来,上市券商(包括新三板券商)共发布了8份债券发行预案,涉及到中原证券、国元证券、长江证券、国金证券和湘财证券5家券商,发债金额从20亿元至200亿元不等。而债券类型也是多种多样,有证券公司债、证券公司次级债、证券公司短期融资券、资产支持证券、可转换债券等。

  据《国际金融报》记者统计,这些券商发债预案的总金额达到了590亿元。而筹得的资金,主要用于补充公司营运资金。

  为何证券公司对资金表现得如此渴求呢?

  海通证券相关人士陈兵(化名)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对于证券公司而言,维持现有经纪业务规模和发展多元化业务是保持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券商募集的资金通常主要用于升级传统业务、发展创新型业务和拓展子公司业务这三个方面。”

  陈兵表示:“创新业务对资金的需求非常大。融资融券、股票约定购回等资本中介业务是资金消耗型业务,需要相应的配套资金支持,因此券商往往存在较大的营运资金需求,通常公司募集的资金都是重点投向这类业务。与之对应的是,资本中介型和创新型业务也成为公司收入和利润的重要来源。因此,为了优化公司利润结构,有必要合理地补充公司营运资金。”

  此外,他还指出,随着中资券商不断推进国际化战略,未来证券公司将加大国际化投资的力度。长期来看,证券行业的竞争将由国内扩展至国外。这些地方也需要公司投入大量资金。

( 编辑:曹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