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迈科技应收账款猛增 营业利润连年下降

中国经济网

2018-01-08 10:38

  近日,证监会发布了关于天迈科技IPO申请的反馈意见。

  天迈科技全称为郑州天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4年,在2014年12月登陆新三板。

  公开资料显示,天迈科技是一家专注于智能交通领域的企业,主营业务为基于车联网技术为城市公交运营、管理及服务提供综合解决方案。

  泰林生物过会,新三板企业2018年转板迎来了 “开门红”。天迈科技能否也将这种幸运延续到自己身上?

  不过,记者发现,天迈科技存在应收账款猛增、营业利润连年下降等系列问题,这将增加其过会的难度。

  应收账款猛增

  2017年中报显示,天迈科技2017年上半年的营业收入约为1.24亿元,而截至2017年6月30日,天迈科技应收账款账面余额达1.55亿元,比营收多25%。

  对此,天迈科技董秘对记者表示,“应收账款这么大,是因为公交行业比较依赖财政补助,客户的结算周期较长。”

  但记者发现,天迈科技前几年的应收账款情况,与其表述不完全相符。

  2015年中报显示,截至2015年6月30日,天迈科技的应收账款账面余额约为6068.06万元,占同期营业收入的比例为81.47%(营业收入约为7448.28万元)。

  2016年6月30日,天迈科技应收账款账面余额约为8264.23万元,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为89.74%(营业收入约为9208.82万元)。

  值得注意的是,记者发现,天迈科技2016年中报显示,201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为6693.71万元。

  为何天迈科技2015年的半年营收会出现数据打架的现象?哪个数据是准确的?

  查看天迈科技2015年-2017年的半年报可知,应收账款账面余额占营业收入的比例连续三年出现增长。特别是2017年上半年,该比例已增长至125.42%。

  虽然记者并未找到2014年6月30日的应收账款账面余额。

  但天迈科技挂牌新三板的公开转让说明书显示,天迈科技2014年5月30日,应收账款账面余额约为2488.09万元,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为34.94%(营业收入约为7121.91万元)。

  近一个月后的2014年6月30日,天迈科技应收账款账面余额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可能未出现大幅增加,这就意味着,2015年6月30日的应收账款账面余额占营业收入的比例(81.47%)应该比2014年同期出现了增长。

  对此,天迈科技董秘对记者表示,“是由于客户的经营状况不太好,公司在2016年和2017年上半年,临时提高了客户的信用期限。”

  同策咨询研究部总监张宏伟对记者表示,“一般情况下,提高客户的付款期限,会使应收账款周转速度变慢,经营性现金流入变缓。从付款方来讲,通常认为越晚付越好。”

  一位资深注册会计师对记者表示,“正常情况下这个是没有问题的,因为有一些客户觉得信用比较好,换成更高的信用期限。但是从IPO的角度来看,监管层关注的是,是否存在通过延长信用期来‘制造’收入的情况,比如公司为了增加收入,故意放宽信用期,客户就可能答应公司的要求,进行更多铺货。”

  某上市公司高管对记者表示,“也有可能是公司的议价能力减弱。”

  另外,天迈科技2013年-2016年,一年以内的应收账款余额,占年末时应收账款余额比重分别为92.34%、91.88%、81.73%、73.88%,逐年下降。即天迈科技应收账款中,超过一年账期的应收账款的比例越来越高。

  经营性现金净流量为负,营业利润连降

  招股书显示,2015年、2016年、2017年上半年,天迈科技的营业收入分别约为2.34亿元、2.6亿元、1.24亿元(半年),总体变化不是太大。

  而天迈科技的经营性现金净流量分别为4581.1万元、-1963.05万元、-1644.93万元,连续出现负数可能与应收账款猛增有关。

  值得注意的是,天迈科技上述同期的营业利润分别为4148.95万元、3556.17万元、757.57万元(2016年上半年为1500.54万元),连续三年出现递减。

  “2016年营业利润的减少,主要与客流调查自动开关和充电桩运营管理这两个系统的研发项目有关,它导致研发费用增加。2017年上半年营业利润下降,主要是收入下降,费用上升。”天迈科技董秘向记者解释,“前面说到的两个系统,自2016年底开始,到2017年底,为公司带来一个多亿的收入。预计2017年公司营业收入达3个多亿,营业利润在不算政府补助等情况下,能达4500多万元。”

  令人疑惑的是,按天迈科技董秘的说法,两个系统的业务从2016年底便开始运营。而2017年上半年,天迈科技的营业收入约为1.24亿元,营业利润仅达到757.57万元。那么,天迈科技能否实现营业利润4500多万元的目标、从营业利润连年下滑的困境中成功出逃?

  股东变动之“惑”

  除了财务方面的问题,记者发现,天迈科技或还存在股权方面的疑点:天迈科技2017年1月22日报送的申报稿中的前十大股东,与2017年中报的前十大股东有着差异。

  2017年中报相较申报稿,前十大股东名单中多出了西藏信晟创业投资中心(有限合伙)、新兴创新壹号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少了阮寿国和江海燕。

  另外,深圳前海森得瑞股权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持有天迈科技股份的数量,由46.4万股降至38.9万股。自然人李留庆持股数由41.5万股降至40万股。

  天迈科技董秘对记者表示,“申报稿和2017年中报存在差异,是因为申报稿显示的是2017年1月10日我们取得批复时的股东情况。2017年2月9日天迈科技才在新三板暂停转让,这中间有一个时间差。”

  天迈科技递交申报稿后出现的股东变动,是否已通过证监会的批复?

  记者发现,2016年天迈科技曾定向发行新股,当时股东人数已突破200人,发行就需取得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的核准批复。

  对此问题,证监会在反馈意见中也进行了关注,证监会反馈意见第一点为:“说明其股东超过200人情形是否符合相关法律法规,是否按照《非上市公众公司监管指引第4号》等相关规定取得有权部门的确认文件,补充披露本次申报后的股权结构变动情况。”

( 作者:邹煦晨   编辑:曹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