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科技
2020-06-10 13:59
“《九色鹿》的故事你们听过吗?”敦煌研究院副研究员祁晓庆在直播间秒变“说书人”,为乡村学生娓娓道来莫高窟壁画里的民间故事,孩子们在直播间的另一头听得津津有味。
6月9日,如期而至的陌陌直播公益课,继续带领乡村孩子打卡丝绸之路,本期课堂主题是《藏在莫高窟壁画里的丝路故事》。
敦煌壁画解码丝绸之路的历史
经过前几期的直播课,孩子们对丝绸之路的概念有了深入的了解,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故事、艺术赏析,让孩子们对这一段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之所以在这一期课堂选择讲述莫高窟壁画,多年研究这一领域的祁晓庆表示,敦煌在古代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了中西文化交流的重镇,从而留下了丰厚的文化宝藏。“提起敦煌,人们心中首先想到的就是莫高窟中绝美的壁画。希望乡村孩子们能够通过直播课堂,去看看这里被称作‘一生必来一次的地方’。”祁晓庆说。
江西省赣州市信丰县小河镇长陵小学的同学好奇地问祁老师:“为什么叫莫高窟呢?这个名字是什么意思?”祁老师娓娓道来:“在唐代的时候,现在的鸣沙山被称为“漠高山”,山下人们聚集居住的地方叫“漠高里”,在其中一个窟的题记中第一次出现“莫高窟”,所以这个叫法就被逐渐固定使用了。同学们恍然大悟:“比如我们的村子叫长陵村,在我们村发现一个佛洞那就会被叫做‘长陵窟’了!”
直播间里,祁晓庆告诉孩子们“敦煌石窟”的准确定义:“敦煌石窟是敦煌地区石窟的总称,包括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瓜州榆林窟、东千佛洞,肃北五个庙石窟。敦煌石窟群现存洞窟812个,其中莫高窟735个、西千佛洞22个、榆林窟42个、东千佛洞7个、五个庙石窟6个。”祁老师用一段4d动画360度展示了莫高窟全景,并“带领“学生们从入口处开始,层层登上,一个个进入洞中细细观察洞中的壁画和雕塑,同学们大呼”身临其境“!
作为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地,莫高窟最为人们所熟悉。“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祁晓庆通过几组照片,为孩子们展示了敦煌莫高窟的外部景观,被沙漠戈壁围绕着的石窟,像一叶被搁浅在茫茫沙海上的小舟,似乎在召唤人们走进来,揭开它神秘的面纱。
“曾经的丝路往来,并不容易。茫茫瀚海戈壁,是文人笔下的壮烈诗歌,是商队脚下的艰险之路,更是朝圣者默默前行的陪伴。”祁晓庆饶有趣味地为孩子们讲起莫高窟中精美的壁画和浮雕,讲述了描写因果报应、苦修行善的本生故事画,这些壁画人物的面容、神采充满了静寂神秘的色彩,带有一种西域佛教的意境和风格。孩子们第一次接触这些故事和艺术,完全被老师的讲解“迷”住了。
尤其是九色鹿的故事,孩子们通过观察莫高窟二五七窟的《鹿王本生故事图》,完整地了解了画中情节——鹿王救起溺水人、王妃梦鹿、国王悬赏、溺水人告密、带领国王围猎、鹿王讲述拯救溺水者经过、国王放弃追捕、王妃气死等。很多孩子试着在笔记本上画出了九色鹿的样子。
“技艺精湛的画师们把当年的生活场面以佛教故事的形式描绘在了敦煌石窟的墙壁上。今天,透过色彩斑斓的壁画,我们仍能感受到那个遥远时代的繁华盛景。”祁晓庆说。
一根网线连接天南海北
“一千年前,艺术家的画笔就能画出生动的人物、动物,组成丰富的故事,我觉得我们的文化很厉害!”在直播公益课上真切感受了敦煌艺术的乡村孩子,总会被这些文化艺术成就打动,滔滔不绝讲出自己所受到的鼓舞。他们知道了古人会在洞窟中画自己对美好生活的期待,课后他们也拿起画笔画下自己从未去过但已“神游“的莫高窟的印象。
比起常规课堂上老师通过语文、作文反复对孩子们的教学记忆,像直播公益课这样的美育素质拓展机会,更容易走进孩子们内心,引发他们对历史、艺术、科学的探索和主动学习。
尽管对于这些乡村小学的孩子来说,敦煌也许是他们很难有机会到达的“远方”,即便无法亲眼去看一看这些壁画,但通过一根网线,就能连接天南海北,去到想去的地方。
如今,越来越多的博物馆、美术馆等公共机构在充分利用“线上”这一形式的优势和特点,加速机构数字化建设,加大公众“走进”场馆的比例。在方便更多人线上近距离接触展览的同时,如何针对中小学生,尤其是上网并不便利的乡村学校学生们更多接触到文博、艺术教育,是当下互联网从业者需要思考的问题。
基于这样的初衷,自2018年开始,陌陌直播公益课分别以最美传统文化、走近博物馆以及科学课为主题,通过互联网直播技术,把城市的优质美育教育资源同步送到乡村学校。越来越多参与陌陌直播公益课的乡村学校教师发现,这样的直播课程,不仅把乡村教育资源里稀缺的博物美育课,送到了教室里,还为孩子们打开了更大的世界。
( 编辑:王晨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