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神语联再提“孪生译员” 语言服务业“人机共译”面向未来

中国网科技

2019-12-24 17:26

  “未来十年,翻译、记者、助理、保安、司机、销售、客服、交易员、会计、保姆,这些职业中90%的从业者将会被机器人取代。”

  这是2016年,创新工场创始人李开复在“西玛会”上,基于人工智能的影响,对未来行业的一次预测。

  对于人工智能,我们从陌生到熟悉,又从惊喜再到担忧。时隔数年,当我们又一次回过头重新审视时,是否能看清人工智能的真正面目,又是否能够真正找到与之相处的最佳方式?

  人工智能,我们曾经眼中的洪水猛兽?

  1956年夏天,在达特茅斯夏季人工智能研究会议上,“人工智能”这个概念,第一次出现在人类的视野中。彼时,众多学者以及研究人员,首次对人工智能这个概念,展开了一轮深刻的研究。

  然而由于当时技术的限制,相关基础理论研究结果的匮乏,以及硬件与软件的落后,这股热潮很快便趋于冷却,没能持续下来。

  一个甲子之后,随着计算能力的大幅提升,数据爆发式的增长,以及深度学习算法的发展和成熟,人工智能再次高调登上历史舞台,一时间,“人工智能”,也成为了科技领域最为火热的词汇之一。

  在此环境下,alpha go、AI客服,AI主播,甚至AI医生,各种智能机器人相继横空出世,并以洪水猛兽之姿,对各行各业发动猛烈冲击。事实上,在许多领域,人工智能确实显现出了它独特的过人之处。

  2016年1月,AlphaGo1.0版本首次在不让子的情况下,在完整的围棋竞技中击败专业选手之后,人工智能将要颠覆传统行业的说法便一时间甚嚣尘上。

  李开复的预言,也代表着在当时环境下,人类对于人工智能的看法及担忧。

  但随着近年的发展,人工智能在落地的过程中,却不可否认地出现了一些问题。人们谈论人工智能的声音,也较前几年稍显缓和。

  拿翻译行业举例,曾经,人工智能因能令机器翻译以500,000字/分钟的速度,将传统人工翻译的效率提升了近万倍,而一度令许多人都认为“机器翻译将会彻底取代人工翻译”。

  但根据《2019中国语言服务行业发展报告》调查研究显示,目前机器翻译质量满意度总体仍然偏低,“70.7%的受访企业都认为“机器翻译结果容易给译者造成困扰”。

  换句话说,迄今为止,人工智能仅仅只能完成初级、基础的翻译工作。并不能像人工译员那样,做到真正的“信达雅”。

  而同样的,曾被无数人视为“人工智能领域翘楚”,认为可能将会取代医生的IBM沃森,也在实践之中败下阵来——沃森健康部门裁员、与MD安德森癌症中心终止合作。人们不禁开始对人工智能的应用前景进行了重新审视和思考。

  那么,这是否说明人工智能并不会对人类社会产生影响呢?显然不是。相反,随着5G、计算机等相关技术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对于人工智能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

  人工智能,也确确实实因其给人类切实提供的便利,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各行各业。

  拥抱新技术,众多行业迎来风口

  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对传统行业是挑战,也是机遇。在越来越多的行业中,这些新技术都逐渐展示出了无限的可能性。

  还是以语言服务行业为例,随着近年来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的引入,语言服务行业一路高歌猛进,从当初的一个小众行业,迅速发展成为当今最热门的风口之一。

  据了解,2019年6月底,中国营业范围含有语言服务的在营企业369,935家,比2018年6月底增加了近5万家;2018年底,语言服务为主营业务的在营企业9734家,比2018年6月底增加了82家。语言服务总产值为372.2亿元,单企业平均营业收入为382.3万元,分别比2017年增加了12.9亿元和10万元。

  11月9日,由中国外文局指导、中国翻译协会主办的新中国翻译事业70年论坛暨2019中国翻译协会年会在北京召开。

  全球大型跨国企业、高等院校、研究机构、行业组织等领域的近千位代表参加会议。这次译协年会这也是中国翻译协会年会成立三年以来,参与人数最多的一次。

  在当今社会下,这场千人付费大会能够呈现出如此火爆景象,足以反映出这个行业的盛况。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这场语言服务行业的盛会上,包括腾讯、华为、阿里巴巴等科技巨头在内的越来越多其他行业代表,纷纷加入了其中。

  可以看出,这个曾经对人工智能不太重视的小众行业,如今也开始积极拥抱新技术,在人工智能的影响之下,进行一场自我更新和变革。

  中译语通CEO于洋在新中国翻译事业70年高峰论坛中表示:以CAT软件等为代表的产品开启了语言科技的1.0时代;以O2O服务模式为主要特征的出现,标志着语言科技进入了2.0时代;随着机器翻译和CAT的融合,预示着语言服务迎来了3.0时代。而以人为本的人工智能(HAI,Human-Centre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引发语言服务生态深刻变革,意味着语言科技进入了4.0时代。

  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副局长高岸明也认为,技术创新将会驱动语言服务业加快发展。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的新技术正在为语言服务带来无限机遇,语言服务行业正在逐步告别传统业务模式,翻译行业生产力不断提升,智能化、语境化、可视化、集成化、网络协作化等特征越来越明显。

  特别是近十年来,翻译技术进入繁荣发展阶段,人工智能、大数据、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技术推动翻译技术不断发展,开始出现以机器翻译为主,结合CAT术语技术的人机交互翻译技术,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翻译平台和各类型的语言服务技术工具,包括机器翻译、质量保证、语音识别、术语管理等等。

  作为许多业内人员眼中“创新源泉”的传神语联,其董事长兼CEO何恩培也曾这样评价AI对人类的影响:“AI给了人类重新审视自己的机会,这对翻译行业也是一种倒逼。千年未变的翻译行业正面临着千年一遇的‘双奇点’机遇与挑战。AI的实力展现将革命传统翻译‘专家+项目经理’的流转模式,此浪刚起,区块链之剑又直指传统翻译公司的中介和中心化模式,革命生产关系。”

  孪生共处,人赋慧于机器,机器赋能于人

  为何早在几年前,人工智能可以令机器人alpha go以绝对的优势击败人类围棋手,却直至今日也无法如李开复的语言那样,完全取代医生、翻译员、记者等工作,反而令原本的小众行业一路高歌猛进,成长为当今风口呢?

  英特尔医疗与生命科学负责人李健博士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医生有一点像厨师,除了知识积累和临床实践,还要靠经验取胜。医疗本身更像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所以医疗AI的训练不是靠机械式的灌输就能掌握的,更何况是复杂的肿瘤疾病领域。”

  纽约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计算病理学家Thomas Fuchs也曾说过:“如果你正在训练自动驾驶汽车,任何人都可以给树、标志贴标签,这样系统就可以学习如何识别它。但是医学是一个特殊的领域,需要专家训练几十年,给信息贴上正确的标签,输入计算机。”

  传神语联CEO何恩培则这样解释,围棋有固定的规则和固定的结果,落子方式、比赛胜负,均受到规则限制,客观存在。因此机器人能够基于此进行自我训练,不需要人类干预。但语言不同,语言是不可推论的,也是不可论证的。语言的背后是文化,更是具有进化生命力的一种共识。它要依赖于人类大脑的思考和加工,才能产生意义。机器无法确定一句话对还是错,这个标准只能由人来判断。因此机器无法自我训练,必须由人来进行干预。语言作为人们协同以及创造世界的沟通工具,我们无法通过语言文字的简单转化来实现传达。再者,语言的核心元是场景化,同一句话在不同场景有不同含义。机器翻译要与场景结合,不能仅仅只是机械性的转换。

  事实上,正如机械能够赋予人类超越自身极限的“力量”一般,人工智能也不过是人类获取额外“智力”的又一得力助手而已。而人工智能的出现,或许恰好能够倒逼人类恢复“万物之灵”的本质,更多地专注于指导性的工作之中。

  正如传神语联的研究与实践中,创新性提出的“人机共译”概念一般。人类与人工智能的最佳相处方式,或许就是“译员与孪生译员”的关系。“译员与孪生译员的关系,就像工匠和徒弟之间的关系,工匠指导徒弟,徒弟经过某种场景的训练,创造出孪生译员的产能。”

  “人赋慧于机器,而机器赋能于人。”来自于翻译行业的这一概念,也为各行各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思考方向。

  诚然,人与技术从来不是对立的,是孪生成长的两面。当以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变革聚焦于行业内部,企业如何迎接变化,让行业与科技深度融合,仍是留待从业者们思考和研究的课题。

( 编辑:胡爱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