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击直播间“李鬼”需要更多互联网思维

工人日报

2025-05-27 11:12

“只要某款成为热销款,很快就能在网上找到‘同款’”“公司成立3年,上百项专利被一些企业侵权”……据新华社近日报道,近年来,“千年瓷都”江西景德镇借助网络渠道拥抱全球市场,深受各国消费者欢迎。然而,仿冒大师作品、盗用外观设计和商标等侵害景德镇陶瓷品牌的行为,在直播间等电商销售平台呈多发态势。名瓷维权面临取证、定性、查处、成本高等多重难题。

直播间“李鬼”侵害正品品牌的现象可谓由来已久,这也不只是景德镇陶瓷品牌的噩梦。随着近年来电商直播行业的快速发展,很多线下商品转战线上,直播间成为重要的销售阵地。随之而来且愈演愈烈的一个现象便是山寨、侵权等行为的“触网”。小到玩具摆件,大到户外装备,销售仿冒千行百业品牌商品已经成为很多直播间的“核心业务”,被侵权的企业叫苦不迭。

比如,盲盒经济方兴未艾,该领域中几款知名品牌的大热门商品均被不法商家批量高仿,以“同款”等名义在直播间大肆售卖。又如,品牌服饰领域,不少直播间以谐音正品品牌的关键词引流,“商超同款”“剪标同款”等话术令人晕头转向。

仿冒乱象在直播间日益猖獗,一是有利可图,直播带货方式越来越普遍,也更受欢迎,可观的销量让更多不法商家产生蹭热度、分一杯羹的冲动,正所谓“哪里有流量哪里就有仿冒”;二是有缝可钻,面对日新月异的电商经济,监管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滞后性,客观上给不法分子闪转腾挪留下空间。

具体看,一方面体现为监管对不法分子注册的大量直播店铺难以有效、全面覆盖,商家“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监管往往疲于应对。同时,多数直播间不具有回放功能,这为取证、固定证据带来极大难度。

另一方面体现为难以形成跨区域监管合力。当前,直播间实控者往往注册数百个店铺,注册地分布在不同地方,而线上带货经营行为又在另外的地方,这种注册经营分离的情况越发普遍,传统的属地管理原则显然有些“步履蹒跚”。

诚然,面对新趋势新问题,监管在一定时间里存在滞后是能够被理解的,但面对“维权成功率95%,获赔却为零”的现实,以及在电商直播模式成为当前乃至未来较长时间里的主流销售方式之一的背景下,因时因势制宜,为监管注入更多互联网思维,尤为重要。

目前,有关方面针对直播带货中的各类乱象开展了尝试。比如,国家有关部门持续多年部署开展“清朗”系列专项行动,重点整治网络直播领域虚假和低俗乱象;又如,有的地方构建“监测预警—靶向治理—长效规范”三维治理体系,完善事前预警、事中拦截、事后惩处的全链条监管……相信不少地方已经探索出一些有效的监管举措,各地不妨多一些相互借鉴。

从治理效能视角看,还应加大对有关平台的管理,在诸如固定证据、后台数据共享等技术层面为执法部门多提供一些支持。

“提上鞋子再跑步”——在电商经济如火如荼的当下,“长短腿”“趿拉板”都注定跑不远,唯有在法治的框架内,激励企业参与正当竞争,才能实现“良币驱逐劣币”,让市场持续焕发活力,让经济主体更有信心。期待一束束监管强光为我们、为市场驱散侵权阴霾,照亮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明天。

( 作者:吴迪 编辑:朱赫 )